为美丽浙江生态文明提供法治保障

第二届“浙江法学论坛”在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召开

 

    

  “金华水污染治理的困境,法律问题在哪里?”

  “你们提出几十个建议,核心的建议是哪个?”

  这是2017年12月13日第二届浙江法学论坛上,课题报告评审专家、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蔡先凤向金华市法学会课题报告人、金华市人民警察学校教授傅跃建提出的问题。傅跃建所作的课题报告是《金华市水污染治理现状及法治化对策建议》。

  由评审专家在台上面对面对课题报告人提问、评审,给出成绩,是浙江省法学研究的一个创新,也是首次在论坛上出现。

  第二届浙江法学论坛围绕“美丽浙江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法治保障研究”主题,浙江省法学会与该省各地市法学会分别签合同安排了课题。浙江省各地市法学会十分重视,均由法学会负责人牵头组织课题组调研,并拿出了课题研究报告。其中有8个地市法学会的报告进入现场评审。

  这8个地市法学会的课题集中在水环境治理、劣V类水治理、五水共治等方面的法治保障研究,阐述了当地的工作经验、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在每个地市法学会代表作完课题报告后,由浙江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牛太升领衔的四名专家组成评审组,评审组当场提问题,报告人予以解答。评审组根据课题报告的质量、报告人现场的解答综合评价后当场给出成绩。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环保法学科负责人钱水苗代表评审组在综合评价后指出,8个课题组按照浙江省法学会的合同要求,经过一年研究,提交的课题符合合同要求,达到合同规定的目标。这些课题围绕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展开,提出建议,具有应用价值。钱水苗也对这些课题报告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随后,钱水苗公布评审成绩,8个课题报告全部合格,其中对金华、宁波、衢州、杭州课题组提出了表扬。

  在这次论坛上,与会者还围绕“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大气保护以及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陆剑锋在论坛上指出,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按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快进键”。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美丽浙江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千年大计,要求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把浙江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本届论坛将论坛主题确定为“美丽浙江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法治保障研究”,就是以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理论研究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努力之一。

  陆剑锋要求全省法学学术界返本开新,坚定学术自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学术探索、推动学术创新,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浙江特色、浙江风格、浙江气派。要明体达用,坚持问题导向。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实践的法治特征,聚焦法治政府建设、政府效能提高、司法体制改革、监察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课题开展研究,为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和法治保障。要履职尽责,坚持务实管用,牢牢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更好地肩负起“完善、探索、传播”的责任担当,努力实现法学研究学术性和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独立性和协同性的统一,充分提炼新时代法治浙江建设的生动经验、有效做法和典型案例,以更接地气的研究、更重实效的探索更好地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并将其充分运用于党委政府决策、立法司法实践等方面,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浙江贡献理论智慧。

  陆剑锋表示,浙江省法学会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加强论坛规范化建设,增强论坛凝聚力和影响力,努力把论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成品牌,将论坛打造成聚合区域法学资源、服务区域法治建设、繁荣法学研究事业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平台,为浙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

  这次论坛共收到317篇论文,这些论文围绕主题,从恢复性司法、环境公益诉讼、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等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武鹰宣布了获奖论文名单以及优秀组织单位名单。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魏新璋撰写的《关于涉生猪养殖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等68篇论文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论文奖。

  这次论坛在衢州市江山召开,由浙江省法学会主办,衢州市法学会、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