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探寻诉讼制度变革文化动力的力作

——评《诉讼文化冲突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

 

  从1906年沈家本、伍廷芳授命起草完成《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算起,中国的诉讼法典化运动已走过了110余年。百余年来,我国相继完成了民事诉讼法制近代化和现代化,学术界侧重于制度和规范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从历史文化角度探寻民事诉讼制度变革背后动力的专题研究寥若晨星。

  可以说,民诉法青年学者王德新副教授的专著《诉讼文化冲突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是从历史文化角度探寻民事诉讼制度变革背后动力的开拓性作品。

研究视角,令人耳目一新

  笔者认为,该书回应了这样一个时代性问题:在我国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步入“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时代,如何科学阐释多元法律文化思潮与法律制度发展之间的关系。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

  该书立足于中国民事诉讼法制建设百年进程,从古代诉讼文化、欧美诉讼文化、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法传统的冲突与融合中,探求诉讼制度变革的文化动力,有效回应了时代发展对法学研究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特别是诉讼法学界侧重于西方诉讼法制经验的比较研究、诉讼制度的规范分析和着眼于法律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对文化分析的方法重视不够。诚如该书序言所讲,如果拘泥于部门法视域和微观制度研究,“使我们容易犯‘近视病’”,也容易使我们丧失“从历史文化的恢弘画面中把握诉讼法制发展走势的能力”。反思之余,作者以近代以来中国诉讼法制建设的历史舞台为背景,沉心解构各种诉讼文化思潮的碰撞与融合,着力探寻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变革的文化动力。这种研究视角,令人耳目一新。

三大特点

  笔者认为,从严肃学术评价标准来看,该书九个篇章洋洋洒洒27万字,不但读来没有材料堆积之感,还常有惜墨如金之感,语言凝练,著述规范,论证逻辑清晰严密,细究起来,主要有三大特点:

  其一,不迷信学术权威,敢于在文化、法文化和诉讼法文化的基本理论领域提出创见。文化学,对于法学学者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西方文化人类学家在该领域占据主流发言权,我国文化学家大多援引西方学说或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其主流观点将器物文化、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统统融为一体,形成了广义文化说。这一思路,对我国法学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法理、法史学者多数予以接纳,由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我国法学家刘作翔等提出的“制度性法文化与观念性法文化”的分类几乎是法文化类型研究的“圣经”。但该书不拘泥于主流理解,结合诉讼实践提出了新的观点,即诉讼文化主要是由诉讼心理、诉讼思想和诉讼价值观构成的观念文化。它寓寄于个人和社会组织、外化为人的诉讼行为方式、物化为诉讼设施场所、形塑为诉讼规范和制度。前者是文化“本体”,后者是文化“影子”,从而形成了一种更加狭义、专业化和更有解释力的法文化概念,进而探讨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官方与民间、不同社会群体等四对诉讼文化范畴,为近代以来中国场景下的诉讼文化冲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分析工具。

  其二,从哲学原理入手,提炼了法文化和诉讼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新理论模型,即“冲突—颠覆”模式,“冲突—融合”模式,“冲突—共生”模式。该书以清末变法时期的“礼法之争”和香港对英国法的全盘继受为例,分析了“冲突—颠覆”模式下零和博弈的现实可能性;以诉讼法上的举证期限制度和陪审制度为例,分析了“冲突—融合”模式的实际运作过程;以“法治精神”“和为贵”的诉讼理念在中西方的共生共存为基础,探讨了“冲突—共生”模式的可能样态。最终,该书提出了“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融合、创新的重要动力的观点,分析了“进化论”和“建构论”各自对于法律发展变革的解释局限性,回归了在文化冲突过程中“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结论。客观地说,前述理论模型对于探讨诉讼制度变革背后的文化动力提供了有力的解释工具,能够较为妥当地解释中国民事诉讼法制百年变革历史进程。

  其三,直面中国的国情,探讨了多元诉讼文化思潮冲突与现代法治精神的紧张关系及其舒缓路径。中国古代诉讼文化构成了中国现代法治发展的文化基因,其在当代中国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党领导下形成的人民政法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历史渊源,是探讨司法改革和民事诉讼制度变革绕不过去的历史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战略,是我国今后将长期坚守的社会治理的政策方针。

  该书不讳言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但主张秉持历史的、辩证的、理性的立场来看待,并结合人民陪审员制度、司法调解制度、涉诉信访和再审制度以及检察监督制度,探讨了其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其立场客观理性,分析缜密,颇有启发意义。

  据笔者所知,该书作者2006年起开始关注传统儒家文化与前苏联法文化的当代影响问题,并有作品发表。经过长期积累,其与该书同名的课题于2011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立项资助,经过6年打磨终成一书。在当前日益追求“短平快”的科研氛围下,作者“不怕坐冷板凳”的精神颇为难能可贵。不敢说书中的观点都至臻完善,但该书独特的分析视角和对有关问题的洞见,值得读者细细品读。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