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籍法学家为践行法治浙江贡献力量

  本报讯(记者孔令泉 □胡铮) 近日,浙籍法学家、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在浙江省法学会浙籍法学家研究会2017年年会上,作题为“现代科技视野下的司法工作”的主题报告。浙籍法学家研究会成立于2012年,是以研究和弘扬浙籍法学名家的生平、思想及贡献为宗旨的学术平台,也是联系浙籍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研究会围绕浙籍法学法律名家思想以及法治文化中的“浙江现象”开展研究,在法治轨道上助推浙江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请浙籍法学家为浙江法学界做学术报告,“传道、授业、解惑”,是浙籍法学家研究会开展活动的一项内容。“过去5年,浙籍法学家研究会通过对浙籍法学家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结合浙江省的法治建设,将实践经验理论化,为今后法治浙江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在法治轨道上助推浙江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籍法学家研究会会长陈寿灿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传道、授业、解惑

  “从区域特色文化和特定法学家群体入手,研究近现代浙江法治文化以及浙江籍法学名家的法律思想,填补了国内相关的研究空白。”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陆剑锋阐明了浙籍法学家研究会的宗旨。“通过对近现代浙籍法学名家的思想、生平和贡献思想的挖掘,展示中国近现代法治现代化进程的特色和规律,为‘法治浙江’‘地区先行法治化’探索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底蕴。”

  据陈寿灿介绍,研究会成立5年来,通过举办“钱江法治高层论坛”,持续邀请国内著名浙籍法学家亲临指导。

  2013年11月5日首届“钱江法治高层论坛”上,浙籍法学家研究会聘请中国四大法学泰斗——民法学江平、诉讼法陈光中、刑法学高铭暄、行政法应松年担任浙籍法学家研究会荣誉会长。这四名浙籍法学家在论坛上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2015年第二届“钱江法治高层论坛”上,研究会邀请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朱孝清,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法学部主任胡建淼,“长江学者”、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曾令良,“长江学者”、四川大学教授左卫民,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理学会副会长孙笑侠等围绕“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主题分别作报告。

  除了“钱江法治高层论坛”,研究会还以组织年会等形式邀请浙籍法学家“传道、授业、解惑”。在2014年年会上,邀请著名浙籍法学家陈兴良作“法治国的刑法:以罪刑法定为视角”的学术报告。

  与此同时,研究会充分利用学术交流和乡情联谊活动,主动向在外的浙籍法学家介绍家乡法治建设情况,吸引他们参与支持家乡的法学研究、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为推进浙江省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些著名浙籍法学家亲临浙江指导,在国内法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研究会还通过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召开学术报告会、座谈会以及编辑浙籍法学家学术思想的论著等一系列活动,围绕“浙籍法学家的精神”“浙籍法学家与法治中国”“浙籍法学家与法治浙江”“浙籍法学家与法学教育”“浙籍法学家与司法改革”等主题,积极引导和鼓励研究会理事及浙籍法学法律工作者开展法学理论研究和法治实践。

名人效应和制度保障

  研究会于2014年依程序修订了《浙江省法学会浙籍法学家研究会工作规程》,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化保障。

  研究会的名人效应和制度保障吸引了众多浙籍法学家以及浙江省内20余所高等院校、法学研究机构和司法实务部门专家学者纷纷参与研究会活动,现在,研究会的理事已达80余人。5年来,研究会已发展成为在全国法学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团体。

  “浙籍法学家研究会汇聚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高度使命感、责任感的法学专家和法律实务工作者,从而积极推动浙籍法学家生平、思想以及贡献的研究,深入挖掘浙籍法学家的精神内涵。”陈寿灿表示。

  2013年,研究会专门组织研究力量对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中的“浙江现象”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深度解析,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法学界的高度关注。

  5年来,研究会积极联谊全国著名浙籍法学家,就人民群众关心的土地改革、司法改革、如何实现法治、如何依法行政、如何遏制腐败等热点问题,共同分析研究,共同探索“法治浙江”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底蕴,为“法治浙江”建设出谋划策,为浙江法治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研究会也非常注重加强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发挥法学研究和法律服务的实效,努力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近日举办的研讨会上,研究会组织国内十余所高校、法学研究机构及司法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围绕“浙籍法学家和法治浙江”主题,深入探讨“法治浙江建设的制度创新”“法治浙江建设与浙籍法学家的贡献”“法治人才的培养与浙籍法学家的经验”等议题。

  张雪樵根据其在广西、贵州、浙江等地的调研情况,同与会者分享了各试点单位在互联网办案、大数据办案和人工智能办案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所遇到的难点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他还就现代科技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管辖权冲突、科技手段审理案件是否会对司法权威产生影响、人工智能办案是否会代替人工办案、今后各试点之间的数据联通和协调以及相关发展对高校法学教育的影响等与会者所关心的问题与嘉宾进行了交流,强调“人民的满意”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科技在司法实践中的探索必须确保人民满意的社会效果。

  浙江省法学会理事会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牛太升希望研究会进一步结合法治浙江建设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法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的法治表述”“供给侧改革的法治化”“浙江自贸区的法治保障”“行政法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化”等方面的研究,为法治浙江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陈寿灿表示,研究会将密切关注法治浙江建设的现实问题,携手浙籍法律人,为法治浙江建设建言献策,发挥好法治浙江建设的“智囊团”作用;通过对浙籍法学家成长的规律及其机理的探索,寻求法学人才的培养之道,为法治浙江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