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法院“前沿翻译小分队”做法律专业化大文章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众号“审判前沿”2017年3月开通,是北京基层法院首个综合审判业务公众号。

精品出自“三无”“业余”翻译团队

  “优秀裁判、精深学术一直是我们的特点,调研工作更是我们的传统优势。”北京海淀法院副院长张弓说。通过公众号推送典型文章案例,全面梳理和集中展示审判业务研究成果,鼓励干警参与调研思考,针对司法实务和理论研究问题进行创作,展现基层法官的审判智慧和专业素养,成为新媒体时代的“调研新方式”。作为一个年均办案近7万件、今年收案预计超过10万件的基层法院,丰富鲜活、“专业”“接地气”的素材并不少见,在公众号的板块设置中,裁判文书、案例评析、调研成果等传统“优势”栏目显然必不可少。

  然而,作为身处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基层法院,北京海淀法院的视野未局限于辖区。凭借长期以来的域外调研传统和翻译资源,“审判前沿”打造出“前沿·域外”栏目,以司改中的重点工作和核心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选取国外最新司法领域成果,组织编译美国、日本、法国等域外案例、司法制度、前沿问题和司改资讯,全面展现海淀法院与时俱进的专业素养,“前沿翻译小分队”的得名由此而来。

  为保证“审判前沿”推送翻译文章的持续性和高质量,北京海淀法院以研究室为主,在全院范围内组织起一支由青年法官和法官助理组成的“翻译小分队”,在域外专栏持续推送文章。

  一支没有经费支持、没有翻译资质、没有专业指导的“三无”“业余”翻译团队,如何运行,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翻译或研究,都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思路、方法,因此在选题上,我们希望每篇译作都能切实契合当下需求。”研究室负责人廖钰介绍说。小分队成员为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是翻译经典判决还是最新案例,或是仅仅翻译裁判文书还是兼顾理论文章。最终,一致决定将域外最新案例和司法制度的相关研究文章作为关注重点。

  美国联邦司法中心的《法官助理手册》(2017年版)是团队最早确定要合力完成的一个“大稿子”。这是美国司法机关学习教育的基本指南,是对法官助理的日常工作和行为准则的概括性描述,对法院运行规则和诉讼程序给予基本指引。之所以选取这个材料,是为专门配合今年海淀法院的重点工作“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开展。在规范化建设中,操作指南、操作规范成为助理、书记员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和翻译美国各州法院及专门法院在诉讼中法官助理的职能定位和分工,对法院的规范化工作有一定的助益。《法官助理手册》的节选翻译文章一经推送,有不少读者纷纷在后台留言,希望能获取完整翻译版本。还有网友说:“我国法院也需要这样的手册和指导用书,而不是宽泛的行为规范。”

  在团队的运行组织中,为了保持推送文章的频率和质量,研究室给小分队成员组织了一个“前沿翻译小分队”微信群,在群里统一安排翻译任务和进度要求。“我们在准备好翻译材料之后,就在群里公布,让大家先根据个人兴趣和喜好的选题文章进行挑选。如果没有什么特别喜好,就随机分配。”

  前沿翻译小分队现有正式成员20人,主要为北京海淀法院青年法官和法官助理,编外人员延伸到不同领域——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高校学生等。其中多人具有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证书,甚至熟练掌握第二外语,具备日语、法语的翻译能力,绝大多数都有留学或国外交流、外所实习、翻译文献资料的经历,让他们不仅热爱英语、更精于熟练翻译。

  “年轻”“学历高”“英语好”仅仅是这支年轻队伍的“标配”,甘于付出、细致严谨、独具视野也是他们身上独有的特殊“标签”。作为基层法院的员额法官和法官助理,累于案牍、埋首于卷宗之中,办案压力始终是主旋律,在季末以及年末的大部分时间里,加班更是一种常态。即便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每个译者的任务量却并不小,平均每人每次需要翻译5000字左右的英语文稿。年轻法官龚莉婷在翻译《应该发Twitter吗?21世纪法官的沟通体系》一文时,完成之后还四易其稿,精益求精,全部工作在短短半月内完成,与此同时,她是一个年均审结300余件劳动争议案件的员额法官。

  一名网友的评论道出了大多数读者的心声:“忍不住想给翻译小分队点个大大的赞,平时工作已经非常繁忙了,他们还能翻译出这么好的作品,不仅是榜样,也提供了一种将爱好融入工作,让工作更有趣的新思路。”

为审判提供新视角和新素材

  翻译工作为年轻干警纾解办案压力的同时,也让他们开阔域外视野、锻炼比较研究思维。他们主动关注司法热点问题,定期搜罗裁判资料和前沿讨论,不断尝试深度挖掘文章价值。小分队的资深翻译法官吴扬传不仅是学识渊博的刑法博士,还是“日语活字典”,对日本的案例、裁判文书翻译几乎是手到擒来。

  作为员额法官,虽然日常审判任务很繁重,但他还是保持着高质高产,独特的视野和深厚的学术积淀让年轻干警纷纷感叹:“传哥出品,必是精品。”美国热议的LinkedIn案裁定公布仅半个月,法官助理王静姝就撰写了《抓取社交网络信息是否违法?LinkedIn类案中美裁判之比较》一文,在及时抓取热点认真编译整理的同时,也加入自己对中美类案的比较分析与研究思考。作为英文娴熟、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新晋优秀助理,陈昱晗算是翻译小分队里的“元老”。虽然助理工作千头万绪,但她还是会挤出时间潜心投入自己的翻译,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个细节,不断查找统计数据和相关领域文章,在保留文章原汁原味的同时,把握好与平实通顺的微妙平衡。细致雕琢下的翻译作品让大家赞叹不已,广为流传转发的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法官助理手册》“首发”就出自她的手笔。

  翻译团队的付出和努力,为审判提供了新视角和新素材。短短半年时间,小分队成员翻译、校对了近8万字的文稿,共分30余期文章在“审判前沿”上发布,通过积极联系推介,多篇文章被“法影斑斓”“法律读库”“庭前独角兽”“中国应用法学”等著名公众号转发,多家公众号主动联系授权转发,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与关注。

  在法律翻译的道路上,小分队还在不断探索和学习借鉴。通过翻译作品展现自我的同时,青年法官和法官助理的调研热情也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在各项调研工作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不断加深,不仅在翻译和“审判前沿”公众号编辑工作中主动走到前台,在各庭室的信息、调研写作等方面也逐渐显露头角,成为重要培养对象和调研后备军。

  翻译工作在助推法院重点工作方面也初见成效。翻译美国《法官助理手册》后,北京海淀法院结合自身工作,参照制定了《海淀法院民商事案件辅助人员办案工作指南》;对“量刑规则和辩诉交易”的比较研究,部分成果被纳入法院承担的2016年度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刑事速裁程序立法问题研究》之中;对“亲职协调机制”的编译介绍,为法院在家事领域构建“多元调解+速裁”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美国法院内部交流》等文章则为法院内部建设中的信息交互和团队协作等问题提供了良好借鉴。

  北京海淀法院院长焦慧强表示:“翻译小分队的组建体现了我们今年在调研骨干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的新思路,即打造‘全员’和‘梯队’格局,最大限度激发青年干警潜力。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储备及培养,也是我们作为全国模范法院的历史使命。”虽是一家基层法院的翻译“小团队”,北京海淀法院“前沿翻译小分队”却切中法律专业化未来发展的“大心思”。

(作者就职于北京海淀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