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民商事、行政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试运行
本报讯(记者侯劲松 通讯员高远) 继“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简称“206工程”)之后,“上海民商事、行政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简称“206”工程民、商事版)又于近日上线试运行。
“此次上海民商事、行政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研发工作,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总目标,以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找准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和民商事、行政案件审判实践的融合点,研发出符合民商事、行政案件审判规律,契合一线审判需求,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民商事、行政案件辅助办案系统,切实发挥其在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提高审判效率,辅助法官归纳争议焦点、采信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公正裁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司法能力和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上海高院党组书记、院长崔亚东介绍。
据悉,“上海民商事、行政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研发任务从今年8月18日开始启动,分为调研准备阶段、系统开发阶段、试运行阶段,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为保障系统的顺利开发,“206工程”办公室专门下设了民商事行政业务组、技术组、综合组等,并建立相关研发会议联络制度。经过三个多月的工作,研发团队已完成三大任务,分别是建立民商事、行政案件办案要件指引,制定首批民商事、行政案件证据规则指引,研发“上海民商事、行政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
记者了解到,此次系统首批开发了6大类8个案由,覆盖了民事、商事、海商、金融、知产、行政全领域,其中既有案件量较大的案由,如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信用卡纠纷,也有体现上海特色的案由,如融资租赁合同纠纷、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等,共有44名法官作为专业组成员参与了8个案由的开发。
“根据8个案由开发的先后顺序,现在我们将分三批进行试运行:11月30日,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由试运行;12月底,信用卡纠纷、政府信息公开两个案由试运行;其余5个案由将在明年一季度开始试运行。”上海高院信息管理处处长曹红星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此次研发的上海民商事、行政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建立了办案要件库、证据规则库等12个大数据资源库,搭建了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技术为基础、结合一线法官审判经验的人工智能支撑平台,启动了案件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的基础支撑平台,并开发了包含27项系统功能的智能辅助办案系统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