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理法的舞台上执行法官争做好“舞者”

  近年来,因“电信”遭受欺诈,造成人财两空的案例不胜枚举,一些当事人被电信诈骗的陷阱所蒙蔽,不惜大肆举债,结果不仅自己被骗,还连累了亲朋好友,导致自己承担诈骗结果的二次伤害。北京海淀法院执行法官在执行过程中不仅需要执行具体的债权债务,挽回相应的损失,而且还要尽力修复当事人之间、甚至双方家庭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

人性化执法,暂不采取严厉执行措施

  晋某和韦某原系同一家银行的年轻职员,平时以姐妹互称,后来韦某从银行辞职。20148月的一天,韦某以父亲生病住院为由,通过微信向晋某借钱。晋某二话没说,将自己的7000元“私房钱”转给韦某。韦某承诺月底还钱,但一晃时间过去了两年,韦某非但没有还钱,反而还玩起了“消失”——不仅不主动履行还款义务,而且再也不联系晋某,最后连人都找不到了。晋某多次联系韦某,韦某从一开始的偶尔回复到后来干脆不回复,最终使得晋某放下对韦某的信任和友情,将昔日的朋友告上法庭,诉韦某偿还借款,法院最终支持了晋某的诉讼请求。

  该案被提交执行后,法官通过阅卷,一方面开展执行程序,对被执行人采取执行措施,推进执行程序的进行;另一方面,约谈双方当事人,尽最大可能促成双方和解。

  被执行人韦某未到法院接受询问,并且在申请执行人晋某提供的线索中,法官并未发现有价值的线索,案件一时难以推进。同时,据晋某所言,韦某在外欠债达数百万元,“债主们”专门建了微信群进行案件进展情况通报。其中,韦某在东城法院被诉的案件中,东城法院执行法官已经到被执行人韦某家中进行了搜查,并未发现被执行人和相关线索,东城法院也束手无策。考虑到被执行人尚且年轻,且二人关系较好,法官暂时决定不对被执行人采取严厉执行措施,避免影响其前途。同时决定,前往被执行人韦某家中进行调查。

执行法官辨法析理

  法官驱车到达被执行人家中之后,被执行人韦某的年迈父母、哥哥均在。法官介绍完具体案情之后,韦某家人并未对此进行否认,而是将韦某这几年的所作所为如实向法官进行了陈述。

  原来,2014年,韦某通过互联网认识了一个据称是台湾的男子,二人谈起了“网恋”。恋爱期间,男子以国外投资、资金周转等种种借口向韦某借款,沉迷于感情不能自拔的韦某不仅将自己以前工作的存款转给了该男子,并且多次编造各种理由,向家人、亲朋好友借款,所借款项多达数百万元。等到该男子突然“消失”之后,韦某家人才知道其所欠借款和所谓“谈恋爱”的事情。此时韦某也因上当受骗、被催还债而不愿回家,甚至逃避债务。她只接听她父亲的电话,剩下电话一概不接。

  法官倾听完之后,并未急于执行本案的债权,而是对其家人进行了宽慰和安抚,最大程度降低了他们对法院的敌意。与此同时,在得到她家人的理解之后,通过她父亲的电话,取得了被执行人的联系方式,并且得知韦某已经寻找到工作,愿意用工资偿还借款。同时,她的父母、哥哥也对法官工作给予了支持。最终,晋某得以拿回其债权,案件最终顺利执行完毕。

  法官坦言,执行法官不仅需要对本职工作融会贯通,还需要居中调和。有时一纸判决,或许能给当事人正义,但是如果判决得不到执行,不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案件就不能真正了结。执行案件难就难在法官不仅需要明法,还需要析理、懂情,注重执行的社会效果。

  在案件执行过程中,王法官耐心倾听、悉心感受、诚心疏导,引导当事人理性沟通,最大限度地促使当事人及其家人取得谅解,实现消除矛盾、化解纠纷、握手言和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