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有为才有位”彰显特区担当
——深圳市直政法各部门工作巡礼
法者,治之端也。近年来,深圳市把法治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以具有特区特色的法治蓝图指导实践,先后提出建设“一流法治城市”“法治中国示范城市”等法治建设目标,着力打造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法治先行区。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走访了深圳市直政法各部门,了解到他们以特区担当为己任,在深化改革、推动政法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日益提升,司法公正获得感不断加强。如今,“法治”已成为深圳一张闪亮的名片。
深圳市公安局
锻造过硬特区警队
立体化防控体系保民安
近年来,深圳市公安局一手抓警队建设,一手抓警务效能,两者如车之两轮,齐头并进,走出了一条有深圳特色的公安改革创新道路,市民的安全感与日俱增。今年1至10月,该市接报110总警情同比下降18.4%,其中刑事警情、治安警情分别下降31.5%、22.5%,破获刑事案件同比上升9.8%。
7000余名警力不间断巡逻值守,130余万个视频探头、3000余套高精度人脸识别设备、15万套视频门禁设备日夜盯防,67.4万渗透在基层各处的群防群治细胞……围绕各类治安要素和重点区域的源头管控,上述力量构建成的“立体化、信息化防控体系”是特区公安所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值得一提的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社会治理”一词被多次提及,深圳发挥特区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用“块数据”压实“块责任”,研究总结出了基层力量整合的“同胜模式”、破解基层消防治理困境的“水围模式”、整治人口密集区域的“景乐模式”等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全国“社会治理”贡献出了深圳力量。
警务云终端、户政业务“全城通”、车E联惠民服务平台……近年来,深圳公安“以人民为中心”,依托科技的力量,数百个便民项目陆续落地鹏城,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科技的应用也为警力不足带来了破题的契机,深圳公安坚持以实战需求为导向,用好大数据,率先建成“高精尖”支撑的警务实战保障体系,在“飓风2017”等专项行动中,进一步加强区域间警务协作,打掉多个影响治安的关键性顽症痼疾。
下一步,深圳公安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需求、问题、效率、标准”为导向,打造“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新时代过硬警队,逐步完善多层多维立体防控体系,推动警务信息化和执法规范化建设纵深发展,为维护深圳社会治安大局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
深化改革 严格执法
以人民的名义捍卫法律权威
今年,一部《人民的名义》为人们揭开了检察官这份职业的神秘面纱。而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往往离不开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检察队伍的付出。近年来,深圳检察机关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盗抢拐骗、黄赌毒、电信网络诈骗、侵犯知识产权、贪污贿赂等犯罪的同时,注重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双向保护。今年1月至10月,深圳市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逮捕犯罪嫌疑人22936人,受理审查起诉29554人,同比分别上升2.44%和15.76%,人均办案量居全国检察机关前列。
在司法改革的大潮中,深圳市检察机关勇于担当,先行先试,率先在全国建立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和单独薪酬体系,制定检察官权力清单,建立检察官办案组织,积极探索调整、构建符合检察权运行规律的新型办案团队、契合检察权多重属性的新型办案责任制、适应改革需要的新型检察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伴随着司法责任制改革,各项诉讼制度改革也紧锣密鼓地提上日程。为此,深圳市检察机关统筹推进机制创新,全面探索推进对公安派出所侦查监督、逮捕案件诉讼式审查、刑事案件认罪认罚试点以及公益诉讼等改革,使各项改革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随着司改逐步进入深水区,深圳检察机关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智慧、融合、创新”为要求,用好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探索推进基础设施平台升级改造、检务云和智慧检务建设,深入研究并实践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真正实现检察工作与现代科技应用的深度融合。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多措并举
为审执工作提质增效
作为改革的先锋城市,司法改革的种子率先在深圳这片沃土萌芽,历经几度春秋,“深圳经验”在全国大放异彩。今年,深圳法院以更加奋发有为的改革姿态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在全市两级法院开展“执法司法质量提升年”活动,司法责任制改革、民商事速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破解执行难等多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在司法改革中的获得感,司法公信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去年6月以来,深圳法院以繁简分流改革为抓手,重整案件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全口径覆盖、系统性分流、标准化速裁的全新工作体系,为“案多人少”这一难题创造破题的契机。通过一年来系统性的改革,深圳法院的审执工作呈现出了“多、快、好、省”的势头。2017年前三季度,深圳两级法院总计结案超过21万件,比2016年同期上升了25.3%;民事速裁案件平均结案周期仅为42.5天,刑事、行政速裁案件平均结案周期不超过10天,快执案件结案周期一般不超过50天;全市各基层人民法院在收案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上诉案件不断减少,其中速裁案件服判息诉率超过90%;用全市16%的法官,办结了同期54.4%的案件。2017年6月,深圳中院被最高法院确定为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示范法院。
今年,深圳法院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通过扩大执行联动的广度和范围,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规范网络拍卖程序,大力推进执转破工作,以专项行动的组合拳,向“执行难”宣战。其中,深圳中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17年1月出台的《关于执行案件移送破产审查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组建执行移送破产专门合议庭,负责筛查执行移送破产案件,指导执行移送破产程序,审查并审理执行移送破产案件,构建执破有效衔接工作格局。2017年,执行移送和破产受理衔接成功率达到86%。
下一步,深圳法院将以“执法司法质量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在认真总结繁简分流改革、执行转破产改革、网络拍卖改革、执行失信联动机制建设、智慧法院建设等改革创新成果基础上,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补齐制度短板,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
深圳市司法局
线上线下联动
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
近年来,深圳市司法局不断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改革,着力打造实体化、网络化、规范化的法律服务产品,为市民提供律师服务、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业务齐全、便捷快速的服务,打开了司法行政工作发展新局面。
2015年底,作为线上法律服务的有力探索,深圳市司法局秉持着“让信息多跑腿,让百姓少跑路”的理念,不断开拓创新,一幅标注了全市法律服务机构的“深圳法治地图”应运而生。市民打开“深圳司法”微信公众号,点击“法治地图”,根据定位,地图就会浮现区域内的法律服务机构。只需轻轻一点,相关地址、电话信息统统一目了然。
为了让市民能在家门口享受援助服务,深圳市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提供包括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所有司法行政法律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深圳市法律援助服务还加入了人工智能的元素,今年6月开始,法援机器人“小法”的身影陆续在深圳出现,开创了全国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法律援助服务领域的先河。“小法”云大脑储存着10万余条法律法规、10万余个法律问题、8000多条案情分析点及海量专业问答信息,通过智能分析当事人输入的法律问题,快速、精准地推送出该问题的法律答案。
普法在路上,润物细无声。深圳市司法局推动以政府为主导的普法教育向政府社会互动型转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普法,把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拓展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遇事找法”“办事循法”的理念在群众中蔚然成风。
下一步,深圳市司法局将坚持问题导向,向科技借力,在司法警察分类管理、“一带一路”法治地图、法律服务智能化等10大重点改革上下功夫,尽快出台具体措施,使各项改革上落到实处,构建起机会均等、惠及全民的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同时,围绕市委市政府大事、要事,做好法治保障、法律服务工作,更好助力深圳“法治中国示范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