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成都新都区1235模式助力“公调对接”品牌建设
本报讯(记者黎志飞 □叶林) “王婆婆,你们的报警我们这边已经受理,你们纠纷的性质属于民间纠纷,所上现在有专门的人民调解工作室负责调解,你们是否愿意接受人民调解?”这是日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公安分局大丰派出所民警在开展一起未成年子女抚养权纠纷调解时的场景,当事人表示同意后,该案件被移交到大丰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驻大丰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室专职人民调解员手里,三个专职人民调解员各司其职、紧密协作,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将这起矛盾纠纷妥善化解,当事人当场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后离开。
大丰派出所近年来因矛盾纠纷多、民警接警量多、人手不足而严重影响日常工作,自9月1日专职人民调解员入驻后,接到群众报警448起,其中适合人民调解被分流到专职人民调解员调处的案件有124件,人民调解员调解成功110件、正在调处中10件。自人民调解员入驻派出所后,切实减轻了公安派出所的警务压力,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235”模式受到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作为成都市率先推进“公调对接”工作试点的区县,新都区用了1年的时间学习、调研、探索,因地制宜最终创新采用“1235”模式助力该区“公调对接”品牌建设工作。“1”代表的是推进“公调对接”工作仅有1个目的,就是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多方调处联动联调工作机制、减轻基层民警一线警务压力,助力平安和谐新都建设;“2”代表的是推进“公调对接”两种模式,也可以说是“双管齐下”,即采用专职人民调解员入驻模式和购买律师事务所服务方式开展矛盾纠纷调处。目前,这两种方式也是全省“公调对接”的普遍方式。该区在全省率先将两种方式创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工作效率,也为下一步全区乃至全市、全省推广该项工作提供借鉴;“3”代表的是每个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都有3名人民调解员,无论是专职人民调解员入驻还是购买律师事务所服务,该区都保障每个派出所点位有3名人民调解员负责调解,从实际上打破“面子工程”、形式主义,保障此项工作落实到人,切实能够为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分担工作压力;“5”代表的是该区目前有5个镇(街道)率先开展“公调对接”试点工作,分别是新都、大丰、三河、木兰、清流,5个镇(街道)人口数量、城乡发展、矛盾纠纷等各有特色,从这个5个镇(街道)入手,既满足了该区目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的需要,也能够体现出试点的代表性。
据悉,自今年“公调对接”正式运行以来,新都区5个镇(街道)7个派出所点位实现了人民调解组织入驻,落实专职人民调解员18名、律师兼职人民调解员14名,共为基层民警分流案件391件,成功调解338件,成功率为86.44%。全区“公调对接”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