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情结合促和谐
——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张彧博
“数年纠纷一尺墙,多年亲情两茫茫,人民调解显神威,干戈化尽情更长”。这是一位群众在张彧博化解一起长达18年的纠纷后写给他的赞美诗,也是对一名人民调解员工作最好的诠释。
他关注民生,足迹踏遍全镇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把国家的法律、党的政策和自己对人民的一片真情送到了群众心中。截至目前,他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3000多人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700多件,被人民群众喻为最接地气的“贴心人”。他就是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洛门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张彧博。
多年来,他先后3次被武山县司法局评为“重点工作突出贡献者”,4次被武山县司法局、洛门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个人。2015年度被天水市团市委评为优秀法制副校长,其事迹和敬业精神在武山县委组织部举办的村干部培训会上得到广泛学习。2017年7月,他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危情时刻解难题
人民调解工作,稳定是第一责任,调解是第一防线,调解员要有一身正气,一颗良心,一分真诚,一分责任。不管哪里有矛盾,不管何时有纠纷,张彧博都尽心尽力地及时化解。
2013年7月,武山县中医院发生一起医患死亡事故,其丈夫和亲属认为是医院责任,不听劝阻在医院里摆设灵堂花圈,严重干扰医院正常工作,给群众看病带来很大的不便。经中医院申请,司法所、派出所的同志一道找到死者亲属,在法、理、情上耐心做思想工作,明确医院的责任。历经4天艰难的调解,医院赔偿患者10万元,成功解决了这起意外死亡引起的赔偿纠纷,使医院恢复了宁静。
以理服人化干戈
人民调解要站在公正立场上,一碗水端平,不拉偏架,以理服人,才能化解纠纷。
2015年6月份,文寺村康某说她家西房后边巷道积水有1尺多深,直接威胁她家西房后墙,申请调解。张彧博带领司法干警立即前去查看。经了解,得知康某西房后边巷道因两骆姓弟兄未做硬化处理而积水,导致她家西房裂缝。司法所干警卷起裤腿,蹚着脏水分别进入骆姓两弟兄家,经过3个多小时的耐心疏导和教育批评,骆姓兄弟在司法所的主持下和康某签订了硬化巷道、疏通水路的协议。
土地纠纷涉及人数众多,要在短时间内说服所有人很难,调解历来是武山县洛门镇征地拆迁和项目推进的难点,调处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重大项目的进展。所以调解员必须对政策精准了解,用令人信服的口才和接地气的态度才能化解这方面的矛盾。
2015年8月9日,洛门镇党委政府为了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安排人员尽快拆除新蔬菜园区村民地里的附着物,但当时户数较多,为了实现和谐拆除,司法所干警到涉及土地的农户家去做思想工作,以期推开和谐拆除的局面。他们找到村民蒙某说明来意后,蒙某愤怒至极,吼道:“谁敢来拆,我就与谁拼命!”当司法所干警耐心地向他宣讲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村民自己合法的利益后,蒙某悻悻地说:“你们既然是为我们着想,那你就给我找一块土地,并搭个塑料大棚,我看你是不是在说真话!”司法所干警当场答应。经过耐心地说教,蒙某也主动配合了拆除。
“望闻问切”息纠纷
张彧博一改“坐地办公”方式,创建了“流动办公室”,开着车,拉着笔记本电脑、打印机、充电音箱和发电机,走村入户,在田间、地头、热炕头、村委会为百姓调解民事纠纷、宣传法律知识、走访特殊人群。这一办公方式的转变,既解决了百姓办事“找人难”的问题,也使村民的矛盾纠纷得到及时、集中、高效的处理,还方便了法律法规的宣传。
多年的工作实践,张彧博总结出了一套“望闻问切”矛盾调处妙方,他善于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兼顾处理好其他次要矛盾,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坚持站在公正立场上,用浓情真爱去感化群众。
2016年5月的一天,塔麻村4个村民因灌溉机井管理不当而停止机井运转,导致该村村民灌溉缺水,围攻该村机井房,并用三轮车堵住道路,不允许任何车辆通行,许多村民还手持棍棒铁锨,一场械斗一触即发。获知消息,张彧博带领干警立即赶往事发现场,苦口婆心地向村民们讲法律、讲政策、讲利害关系。1个多小时后,村民们的情绪终于稳定下来,村民代表愿意接受调解处理。经调查,由于这4个村民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经济账不明朗,管理方法不到位导致矛盾产生,机井停止运转。在张彧博的主持下,经过三天三夜的耐心调解,10年经济账算清了,制度健全了,管理方法改变了,机井正常运转,全村蔬菜得救,一场可能发生的尖锐械斗被平息了。
“数年纠纷一尺墙,多年亲情两茫茫,人民调解显神威,干戈化尽情更长”。这是一位群众在张彧博化解一起长达18年的纠纷后写给他的赞美诗,也是对一名人民调解员工作最好的诠释。张彧博被当地群众形象地比喻为“汽车减震员”,群众说,“减震好了,社会就稳定,群众就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