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感人、文化化人、文化育人”重塑人生
福建省莆田监狱积极打造监区文化品牌侧记
近年来,福建省莆田监狱致力监区文化建设。监狱干警通过严格公正文明的执法活动和奉献精神,让服刑人员的心灵逐步清朗,行为渐趋规范,心理趋臻健康,重塑人生。
一名6岁男孩将小手紧紧箍在爸爸脖子上不放,欢快地唱起了歌:“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男孩的爸爸陈某新是在莆田监狱服刑的人员。他说,自己入狱时孩子才呱呱坠地。至今6年过去,他一时糊涂毁掉了作为父亲的责任,失去了亲情和温暖。今天孩子的歌声唤醒了他的良知,他表示要珍惜亲情,加倍努力改造,早日回到亲人身旁。
上述场景发生在今年7月26日下午莆田监狱举办的一场以“角落花朵在绽放,服刑人员子女关爱示范项目”为主题的“珍惜?感恩”亲子见面会现场。该活动是莆田监狱围绕“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中心,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悉心打造的“12355”阳光爱心行动的一个项目,是监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以来已经持续开展了9场。
打好亲情牌,催生正能量
监区内,参加此次活动的15名服刑人员在监狱民警的指挥下,端坐在指定座位上。他们的目光都翘望窗外。监区外,38名服刑人员亲属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有序地经过安检门,接受身份复核、登记、拍照、佩戴“亲属会见证”,集结后进入现场。
演讲、情景剧,诗朗诵……台上,服刑人员将真实的改造生活,真切的变化进程,真情的感恩情绪融入文艺节目,自豪地向亲人们汇报行为的进步,思想的嬗变。汇报结束后,久别的亲人双手紧握不放,稚气未脱的孩子们则热情地向爸爸汇报学习成绩。关切、关心、关爱汇聚在这里;叹息、抽泣、叮咛交织在一起。
“文化也是改造力”。莆田监狱在监管改造的实践中体会到,必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在莆田监狱,31岁江西籍罪犯叶某荣因犯抢劫罪被判有期徒刑8年,入狱3年,没有一位亲人前来探视,也没有收到一封家信,他逐渐产生了被亲人抛弃的感觉,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动不动就和同改吵架、动粗,甚至以自杀威胁管教干部。这引起了监狱的高度重视。为了帮助叶某荣找回亲情,监狱用各种办法联系到他在外地打工的父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几个月后,叶某荣的父母一起来到莆田监狱探视儿子,监狱特批了这一家人的“亲情会见”。会面那天,叶某荣长跪不起,痛哭流涕,父母亲声泪俱下,曾经的责怨和冷漠在这一刻消除了,一家人重新联结情感纽带。之后,每逢会见日,叶某荣不再失望,不再孤单。
“有亲人在,家就不会太远”。莆田监狱致力用爱心唤醒良知,以亲情摈除恶孽,让迷途的羔羊找到自己的“家”。党的十八大后,莆田监狱党委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工作方针,坚持把改造罪犯作为监狱中心任务,大力加强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具体到如何找到最好的工作方法,最佳的切入方式,也成为教育改造工作者必须直面和思考的问题。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再凶顽的罪犯,在亲情面前也会脆弱下来。”2014年以来,“打好亲情牌,催生正能量”成为莆田监狱加强对罪犯教育改造的创新手段。在重大节日举办亲情帮教会,邀请服刑人员亲属进监,让罪犯感受亲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监狱邮寄改造贺年卡,拉近罪犯亲属和罪犯之间的心灵距离,让亲属了解罪犯在狱中的改造情况和节日祝福;制作“监狱新政”短片,刻录成光盘,让他们了解监狱的管理情况,帮助服刑人员积极改造。监狱还开展社会亲情规劝活动,让服刑人员家属在家中用DV或手机拍摄一些亲人寄语或生活片段,在帮教规劝会上现场播放,并特意安排服刑人员的年少子女发言,用童语童心唤起服刑人员压抑多时的亲情。
一所监狱,更像一所学校
“震撼、震撼,真了不起”。这是2016年11月份,福建省一个考评组在对莆田监狱教育改造成果检查时,全体成员发出的感叹。这天,由监狱组建的荔新“十音八乐”民族乐团为检查团进行了一场汇报演出。莆仙“十音八乐”既是莆田地区传统的民间说唱曲种,又是器乐演奏的乐种。2014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申报的莆仙“十音八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福建省监狱管理局向全省各监狱单位下发了《关于在监狱服刑人员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培训的通知》,莆田监狱党委敏锐地意识到,传承与挖掘具有莆仙特色的“十音八乐”,不仅契合省局的要求,也是对服刑人员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最好“切口”。
莆田监狱里教授“十音八乐”的老师是黎某应,一个出生在莆田本地,曾经在当地文化界有一定声誉的服刑人员。从推荐购买乐器、选拔队员、教学音律、乐器合练、彩排上演,莆田监狱乐团仅用两个月时间。黎某应的团队在监狱教育科的指点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监规监纪、好人好事、爱我家乡等内容编成歌词,深度融入传统音律之中。此外,在监区,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其成果也异彩纷呈。
“教育改造罪犯对监狱来说是任务,更是责任。如何从‘管得住’转变到‘管得好’,以文化化人,是我们这些年深度思考并持之以恒坚持的目标和方向。”莆田监狱党委副书记蔡建锋如是说。
以文化化人,也得益于监狱将文化建设经费下拨到监区,每个监区年经费3万元,通过季度评选、年度总评,选出优胜者,前三甲额外嘉奖,极大调动各监区文化创意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于是,监狱的走廊不再单调,过道上张贴着一幅幅展示大好河山的国画、油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漫画、卡通,中华孝道的“二十四孝”图;监舍不再压抑,每名服刑人员铺位边上设置了亲情寄语牌,贴上心爱人的靓照、写出自己的期待,表达对亲人的想念;图书不再单一,监狱与市图书馆签订协议,设立莆田监狱服务点,常年保持2000册图书的支援量,达到每人10册左右,同时试建“电子阅览室”;说教不再空泛,在原有监狱广播节目的基础上,建立狱内电视台,将电化教育内容延伸至每一个监区和每一个号房。《监狱新闻》《监规在线》《心灵港湾》《回音壁》《曝光台》等品牌栏目成为服刑人员的精神食粮;活动不再平面,各分监区都有属于自己的阅览、书画、写作、手工、乐器、声乐、球类、棋类等兴趣活动小组,经常举办各种主题的比赛。
文化的力量、道德的滋养,监狱干警严格公正文明的执法活动和奉献精神使服刑人员的心灵逐步清朗,行为渐趋规范,心理趋臻健康。
文化上提升,就业上帮扶
“心理上矫正、行为上规范、思想上引导、文化上提升、技能上长进、就业上帮扶”,这30个字是莆田监狱的管理理念,也是为监狱服刑人员设计的从入监到出监的“路线图”。
刑满释放人员的去向问题、饭碗问题和家庭生活问题是监狱党委始终牵挂的大事。四分监区的仙游籍服刑人员黄某生原是榜头镇工艺美术城一家雕刻企业的技工,因犯强奸罪被判刑4年,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监狱方面鼓励他发挥特长,让他带徒授艺。雕刻兴趣小组的20多名爱好者从雕肥皂入手,雕艺渐长,成果斐然。黄某生出狱后很快被当地一家企业聘请,月薪高达2万多元。他的成功激励更多服刑人员参与这项手艺的学习。宁德籍服刑人员杨某忠潜心学习竹编工艺,出狱后他兴办了一家培训机构,带动林海竹乡的村民走资源利用型的发展路子。
“把刑期当作学期”,是莆田监狱教育鼓舞服刑人员学文化、学技能、学手艺、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口号和目标,也成为大多数服刑人员的行动自觉。
这些年,莆田监狱与福建第二高级技术学校、莆田华侨学校签订“合作协议”,老师分批次进监为全监余刑在3个月内的临释服刑人员开展一系列创业就业知识培训,开办公民权利、心理素质、创业案例、电子商务等讲座,场场都是座无虚席。
此外,莆田监狱设立的“心理咨询指导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刑释就业指导中心”,也为即将走出牢门,走上社会的刑释人员提供就业服务。
不仅如此,莆田监狱还着力做好刑释人员就业跟踪回访工作,监狱就业指导中心与所在地政府综治、工商、税务、扶贫、人才交流等部门联系,对有创业、就业困难的刑释人员进行政策上的扶持;与数十家服装加工、工艺美术、物流等企业合作。去年以来,已帮助600多名临刑释人员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文化感人、文化化人、文化育人”,这是莆田监狱致力监区文化建设的奥秘,莆田监狱也收获了累累硕果。2014年至2016年,莆田监狱被福建省监狱管理局评为一类平安单位,连续8年实现监管安全“四无”目标,即无罪犯脱逃、无重大狱内案件、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无重大疫情。2016年度莆田监狱教育改造考核荣获全省第二名,2017年上半年教育改造考核荣获全省第一名。开展监区文化建设以来,在押罪犯违规率同比下降56.8%,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的罪犯刑释后就业率高达89.6%;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同比下降了18%;得到刑释人员及其家属的满意好评率达92%,全监各押犯单位受赠各类锦旗29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