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涉自贸金融商事审判“三合一”机制初显成效
本报讯(记者侯劲松) 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四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总结司法保障自贸区经验,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发布了涉自贸试验区金融商事审判工作白皮书(2013年-2017年)及十大金融审判典型案例。
四年来共审结42917件案件
2013年11月至2017年10月,浦东法院共受理涉自贸金融商事案件43189件。从案件类型看,金融借款纠纷和信用卡纠纷占比较大,分别占48.98%和44.15%。受第二年度上海自贸区扩区影响,涉自贸区金融商事案件从第一年度的26件攀升到后三年度的7737件、17984件和17442件。四年来共审结42917件,其中除金融机构集中起诉的车贷及信用卡案件外,以判决方式结案的占45.21%,调解占34.70%。
白皮书分析,四年来浦东法院涉自贸金融商事案件的发展变化,反映自贸区内金融机构聚集效应显著,区内资金需求旺盛、交易活跃;融资租赁、小额贷款、保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发展迅速,凸显自贸区改革的虹吸效应;涉外案件相对较多,折射出自贸区交易的国际化特征;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在自贸区内发展较快,以新业态、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动能正推动着自贸区金融的不断转型升级。
浦东法院副院长胡永庆表示,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底成立以来,立足体制机制创新,在革新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推动贸易便利化和金融服务业开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浦东法院作为位于上海自贸区的全国首家建立金融审判庭的基层法院,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转变金融审判理念,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为服务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金融审判“三合一”机制初显成效
浦东法院还通报了该院自今年7月开始在全市率先开展的金融商事、刑事和行政“三合一”审判机制运行情况。该机制旨在打破过往金融商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分别由金融庭、刑庭和行政庭审理的格局,通过整合金融审判资源,由金融庭统一负责审理金融商事案件、涉及“一行三会”的金融行政案件以及涉及特定类型的金融刑事案件,实现金融专门人才审理专门案件的效果,以进一步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提高金融审判权威,推进金融审判机制改革。
通报显示,今年以来,浦东法院共受理金融案件35334件,其中金融商事案件28512件,金融刑事案件415件,金融行政案件70件。其中,金融商事案件中涉及资产证券化、私募股权投资、类期货交易、场外配资等新类型案件较多。金融刑事案件中,信用卡诈骗罪案件占比最高,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案件处理难度较大,涉自贸区骗购外汇罪、洗钱罪、伪造国家有价证券罪等案件均首次受理。金融行政案件则以信息公开为主,履行法定职责案件也占一定比例。
浦东法院金融庭庭长王鑫从收案情况、工作机制、队伍建设等多角度介绍了金融审判“三合一”机制的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他指出,金融审判“三合一”工作机制运行以来,三类案件收案平稳,金融庭受理的首例金融刑事案件已于10月11日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首例金融行政案件也将于近期宣判,其余案件均在正常审理中。通过注重不同专业审判人员的交流和互补,金融审判“三合一”团队的审判思维正逐步融合,各项审判工作平稳推进。下一步,浦东法院将加强对“三合一”审判经验的总结完善,注重对重大、疑难和新类型案件的审理,发挥“三合一”审判机制在处理金融商事、刑事与行政交叉案件中的集约作用,扩大典型案例在引领金融市场规则建立上的积极作用,在提高金融审判质效的同时,发挥金融审判“三合一”机制的引领作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