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中国人自己的耳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传统文化,雅乐不可避免的带有华夏文明五千年来的沧海桑田。让雅乐回归大众,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回中国人自己的耳朵”。

 

  沉寂了17年的中华和钟再次被奏响。身着中和衣,端坐舞台之上的赵越被雅正、肃穆“笼罩”,仿佛回到了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

  钟鼓相和,乐舞交织。西周初年制定雅乐的体系,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而中国音乐学院雅乐团指导老师赵越,却带领弟子立志打造人民的雅乐,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农历九月初九,赵越结束了在太庙举办的重阳节敬老礼活动之后,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介绍——“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雅乐回归大众,首先要找回中国人自己的耳朵。”

雅正的传统

  由内心生发,并逐渐向外延伸,修养仪态。作为雅正的音乐,雅乐既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也是对和谐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

  重阳节的表演,正镌刻着雅正教化的“基因”。

  当天的演出分为两部分,《重阳敬老仪曲》中展开了敬老礼展示,下半场为饮酒礼音乐的展示,《鹿鸣》《驺虞》《关雎》《葛覃》《陔》《南山有台》这些经典的曲目一一展现给观众。

  自打2011年中国音乐学院雅乐团建立,成为雅乐文化中断以来中国音乐界出现的第一家专业雅乐研究机构,赵越就扎根雅乐,力图重建雅乐。如今,气息仪态、钟鼓相和、习舞养气等雅乐形式已内化于心,像自己的吐纳呼吸一样自然和谐。

  然而,这对当天观礼的观众来讲,却是将本已忘却的经典重新拾起的过程。这就需要赵越所坚持的那样,“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把浮了一层灰的镜子掸干净擦亮”。

  如何“擦亮镜子”呢?

  赵越提起了自己的山东之行。

  2015年,赵越到山东邹城讲学,正碰上一处人家娶亲,门口贴的对子引起了他的兴趣。只见上面写着:“喜见红花放,乐迎淑女来。”

  将“音乐迎接”与“淑女”挂钩,显然出自《周南·关雎》之典,寓意着“窈窕淑女”要举乐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能写出如此对联的人家,不得不说是很有涵养的。”赵越对同行人感慨,如今“礼乐教化”的表皮大多消失,但一座县城,因为孟子的缘故,其精神烙印却“潜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赵越看来,传统文化是鲜活的,并非束之高阁。人们能明白《关雎》里面君子和淑女的情怀,也能感知《鹿鸣》中的主人和宾客之间互相劝勉“德音孔昭”的涵义。

  擦亮镜子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回归的过程,也是赵越所推行的“人民的雅乐”的过程。

“找回中国人自己的耳朵”

  任何一种文化的开始、留存、传播、演变,都要符合其历史条件。晚于或早于这一历史环境,都会导致文化的消失甚至畸形发展。雅乐也是这样。

  作为传统文化,雅乐不可避免的带有华夏文明五千年来的沧海桑田。让雅乐回归人民,唤醒中国人的“耳朵”首当其冲。

  提起来中国音乐,往往以为其就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微、羽”。实际上,就古代的古谱而言,有大量的证据证明我们是一个非常善于使用“偏音”的民族。民国时期留存至今的昆曲影像资料还有很多“半音”的存在。

  但是,这个“偏音”在西方和声体系却属于“不稳定和弦”。

  拿雅乐中最核心的音乐理论——宫调理论来说,构成“宫调”的关键要素——“#4”音,在西洋大小调体系里则被看成一个临时变化音,而不受“重视”。

  随着西方音乐体系的广泛传播,#4”渐渐被大多音乐人忘却,只有少数“中国风”音乐才能一窥其风貌。

  但就是这不被外国曲调认可的#4音”,在中国人听来非常“和谐”美妙。传唱度颇高的《卷珠帘》和《红颜劫》,都用到了宫调系统的“羽调”色彩。早年传唱大江南北《我的中国心》,“心中一样亲”乐句,更是中国审美的例证。

  当代雅乐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其所拥有的丰富内涵,对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咱们往往用得羞羞答答,很多作品一闪而过。我们采用西方和声体系思路来听,就有了一种‘转调’或‘离调’的感觉。”赵越认为,这和中国大众日益形成的以西方理论解读中国传统的思维惯性有很大关系。

  这个时候,赵越呼吁“找回中国人自己的耳朵”。

  1111日,他将这一观点带上了“太庙国学讲坛”,并在讲学后接受了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的独家专访。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记者:如何区分传统文化,哪些属于优秀的部分,哪些属于非优秀的范畴?

  赵越:就像旧有风俗习惯,有好有坏,不同历史时期,也有治有乱。文化交流,也存在颠覆式和吸纳式。区分传统文化的优劣在于,是否符合当前文化生态内的旧有风俗习惯发展惯性;是否与此文化生态内的故有历史有直接流传关系;是否为当前文化生态内的内向共识,即不需要其他文化生态的干预而能独立存续。

  这些都决定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必然是建立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之上,否则将没有生命力。

  符合时代发展的是精华,阻碍时代发展的是糟粕。为人类发展做出正向影响的是精华,扼杀人类创新能力的是糟粕。所以在中国的传统经典《大学》中说的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的就是一定要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锲而不舍的坚持不懈怠。

  所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围绕着其核心价值观不断丰满的,否则便会走进历史的死胡同而消失掉。比如缠足这所谓的传统文化,我认为非常不可取,就是需要摒弃的糟粕。还有一类如打着国学教育的旗号进行体罚,这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当警惕。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您认为雅乐应该怎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赵越:创造性转化,即是将以前只局限于古代贵族的雅乐,转化为每一位爱好者都能够接触,学习的雅乐。这个服务的主体是需要转化的。雅乐的原理论是“乐和万民”“天下为公”的追求,到现代才真正实践古人的美好理想。

  “雅乐重建”这个命题的实施,本身即是创新性发展。现代人的礼仪场合,不可谓不多。但真正能听到雅乐的机会却少之又少,甚至绝大多数非专业民众连这个词都没听说过。

  古代的“吉、凶、军、宾、嘉”五类礼仪,都有举乐的传统。现代社会的礼仪场合,也逃不出这五种分类。只是我们需要重新将雅乐与雅乐思想带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现代传统文化面临断代亟待发展,人民忘记自己的民族记忆的时候我们把它带回来,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记者:您对雅乐有什么期许?

  赵越:我认为雅乐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从技术上来说,它有传承千年并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从思想上来说,它有“寓教于乐”的人本主义思想。只是我们需要时间,由我们中国人慢慢将它重建起来,再把它回馈给全人类。

  这不禁使我回想明代的雅乐家朱载堉在计算十二律吕的时候,用十二平均律的精确计算解决了雅乐旋宫转调与仲吕不能复生黄钟的问题。而这项贡献,成为我们现代音乐赖以成型的基本原理。

  这个贡献,是我国古代雅乐家为全人类文明发展所做的贡献。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雅乐不是复古,是一种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学科与艺术形式。

  所以,特别希望大家能够与我们携起手来,从各自力所能及的领域为它终将迎来的复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