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错位竞争 特色发展
坚持错位竞争,突出外语特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教育,将外国语言文化、国内外法律制度、国际交往规则有机结合,形成了专业与外语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除涉外法律研究特色突出外,在区域法治、知识产权法研究等领域也颇具特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院长胡充寒谈法学教育
“我们不求大而全,只求在某一个二级学科、某几个方向,有一席之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院长胡充寒说,他们长期坚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重点突出外语特色,学生本科教育,除安排常规法学核心课程外,大学四年均安排了外语课程。
据了解,自1996年建系、2001年成立法学院以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简称“广外法学院”)发展迅速,2010年,法学专业获评广东省特色专业;2012年,法学学科获评广东优势重点学科,法学院获评广东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广东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与同类高校、综合院校相比,专业设置有哪些特色?学者研究方向有何突出特点?日前,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就此专访了广外法学院院长胡充寒。
三个阶段
记者:公开资料显示,贵校1996年成立国际法学系,2001年成立法学院。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其历史渊源、法学教育主要经历阶段及特点?
胡充寒:1996年至今,我校法学院大致经历了“创建奠基、调整优化、跨越发展”三个阶段。
1996年至2000年,是创建奠基阶段。1995年,广州外国语学院与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适应广东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充分发挥两校合并优势,拓宽专业门类,1996年6月,新大学依托原两校国际商法、外贸英语师资力量,筹建了国际经济法系。1997年9月,国际法学系,作为新大学直属教学系正式成立,下设国际经济法专业、英语(国际经济法方向)专业。
这个阶段,大学成立的国际法系筹备组,先后到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的13所法学院学习、借鉴法学和外交学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经验,并走访、听取有关部委、外经贸公司、涉外律师事务所等用人单位对法学人才的要求,由此确定了我校国际法系“法学+英语+经贸”课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0年至2006年,为调整优化阶段。经过几年重整、磨合发展,我校国际法学系学生人数初具规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2000年6月,更名为国际法学院。2001年5月,又更名为法学院,校级科研机构国际问题研究所划转法学院,实行院所合一体制。学院下设法学系和外交学系。法学系设法学专业,分国际经济法、WTO法等方向,外交学系设外交学专业。2002年起,我院加大引进人才力度,积极筹划申报硕士点。2003年成功申报国际法学硕士点。
2006年9月至今,为跨越发展阶段。2006年9月,我校调整校区布局,我院师生整体进驻大学城校区。2006年,我院成功获得民商法学、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得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0年12月,我院成立大学区域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3年后,依托我院和区域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我校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联合建立广东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2014年,又与北京市信访办联合建立中国信访法治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2015年4月,广东省法学会的省级研究基地——“走出去”战略下涉外法律研究服务中心在我院挂牌成立;同年9月,以我校低碳经济与环境能源法研究中心为基础申报的广州市绿色经济与环境能源法研究中心,成功入选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4月,广外土地法制研究院挂牌成立,参照省级科研机构管理与运作。2017年初,我校与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共建的华南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挂牌成立。
目前,我院有法学(分国际经济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等方向)、外交学、国际政治3个本科专业,法学、政治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欧洲法律、欧洲政治与外交、俄罗斯国情研究3个博士培养方向。
在本科教育方面,我院从2015级学生开始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具体包括弹性学制、专业选择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研究生教育,重视实践、研究及创新能力培养。
专业与外语深度融合
记者:自2001年成立法学院以来,贵校法学教育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胡充寒:近年来,我院快速发展,法学专业于2010年获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2012年,法学学科获评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国际关系学科获评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法学院于2012年获评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广东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获评为广东省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2016年获评为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目前,我校除涉外法律研究特色突出外,在区域法治研究、土地法制研究、知识产权法、环境能源法研究等领域也颇有特色。现设有6个法学学科省级研究或培训基地: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走出去”战略下涉外法律研究服务中心、广州市绿色经济与环境能源法研究中心、中国-非洲法律研究中心(广州)和中国-非洲法律培训基地(广州)、华南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共设有4个法学学科和国政外交学科校级研究基地:广外土地法制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区域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中国信访法治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6个院级研究机构:教育法制研究所、WTO法研究所、非政府组织研究所、欧盟法律与外交研究室、法律与经贸事务研究所、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
记者:贵校法学教育有何突出特色?拿什么吸引学生报考?
胡充寒:我院长期以来积极践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旨在培养具有“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的卓越法律人才和高级外交外事人才。经过多年探索、发展,我院目前将外国语言文化、国内外法律制度、国际交往规则有机结合,形成了“专业与外语深度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注重专业与外语深度融合,旨在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法律专业知识扎实,通晓国际规则、熟练使用一门外语的涉外法律复合型人才。
我院现有教授数量多于副教授,这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很少见。目前,专任教师中,教授30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余人,6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大多数法学教师具有律师或仲裁员执业资格。
我院学术交流活跃,国际合作资源丰富,常年举办多种学术论坛和全国学术年会,不定期邀请来自国内和国际知名大学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等。目前正在筹办2018中国-大洋洲法律高峰论坛、2018年第五期中非法律人才交流项目等。
目前,我院拥有一支以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山领军学者、云山杰出学者、省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等为代表的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师资队伍。截至2016年4月,我院先后聘用云山学者11名。
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
记者:和政法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相比,贵校法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有何不同?
胡充寒:我们旨在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更注重培养学生法律知识与外语知识、法律能力和外语能力的融会贯通能力,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成为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国际化高层次法律人才。
记者:近年来,贵校法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大多数学生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就业?
胡充寒:实际就业率达99%以上。2014年至2016年,我院连续三年荣获“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我院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在公检法等政法部门、各级公务员队伍、律师事务所、跨国公司、外贸公司等。其中,涉外方向就业约占总人数的53%左右。大多用人单位评价我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外语能力强,尤其在涉外法务处理方面表现出色。
记者:当下,我国正在进行司法体制改革,随着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的推行,法科毕业生进入检察官、法官序列的门槛逐步提高。贵院打算如何应对?
胡充寒:首先,进一步充实师资队伍,有序引进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博士,强化外语特色法学教育,力争形成多语言法律教育端口。同时,聘请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相关高级专家作为学院导师,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方面的知识。
其次,继续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双语、全英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国际各种学术科技竞赛、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参加“法眼看世界”学术风采大赛、模拟人大政协提案大赛、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等活动。
记者:关于法学教育问题,您还有哪些补充与建议?
胡充寒:目前,教育国际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法学院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建议学校在原有课程中增加国际化内容,重视发挥现代网络优势,共享国(境)外优秀教学资源;开设专门国际教育课程,如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方面课程;扩大国外原版教材的使用比例,引进并使用优秀外语原版教材。这有利于学生在“用”中学,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专业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