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法学会服务法治云南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法学会作为党的群团优势,服务云南法治建设,云南省法学会及所属各级法学会努力进行创新和探索。
本报讯(记者周頔) 十九大刚刚结束,云南省法学会的工作人员就忙碌起来了。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法学会作为党的群团优势,服务云南法治建设,云南省法学会及所属各级法学会正在努力进行创新和探索。
此前,2017年“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云南现场推进会在石林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十多个重点省市法学会和云南省内各州市法学会的代表40余人,到昆明和石林观摩学习当地法学会工作开展的先进经验。
由中国法学会、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的“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是以“爱祖国、学法律、创和谐”为主题的大型年度普法宣传活动。活动自2012年起,每年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内开展法治讲座、法律服务、普法活动、法治展演等,致力于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法律诊所进社区显成效
昆明市盘龙区金江路社区地处昆明商业繁华区,近年来,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辖区居民对学法用法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2016年4月,在昆明市法学会的协调和推动下,盘龙区委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司法局联合在金江路社区设立“法律诊所”。
“由法官、检察官、社区民警及律师或人民调解员组成的法律专家每天到‘法律诊所’值班,免费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
金江路社区负责人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由于盘龙区法院、检察院和各大律师事务所等数十家法律机构都坐落在社区辖区,社区依托法律力量的区位优势,建成了集“三官一律”为一体的“法律诊所”,形成了“10分钟法律服务圈”,被定为云南省法律诊所示范点,昆明市依法治市、盘龙区依法治区示范点。
走进金江路社区综合服务站,正对大门的是一个咨询台,上面放着各种普法宣传材料,每天为社区值班的法律专家也会把介绍自己专长的名牌放在台上,接待群众咨询。在咨询台的两侧,贴着工作站的流程简介以及咨询电话。
晋方向是辖区派出所的副所长,也是中国法学会的会员。在本职工作之余,他经常来到“法律诊所”倾听居民心声,对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进行耐心解答。
“作为法律工作者,能在法学会的带领下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我感到十分光荣。”晋方向谈到,金江路社区“法律诊所”已在当地家喻户晓,前来咨询的居民络绎不绝,甚至还有不少其他小区的居民慕名而来。为了更好服务群众咨询,“法律诊所”还提供了咨询预约服务,针对复杂的法律问题和情况,居民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预约,在约定时间到“法律诊所”得到专业解答。
在咨询台旁边,有一间专门用于案件调解的谈案室,对于居民间的矛盾纠纷,法律诊所的专家们也会耐心解答,从中调解。据了解,在“法律诊所”成立之前,社区矛盾纠纷往往靠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来调解,但现在的社区矛盾愈发复杂,从原来的夫妻吵架、邻里不和等小问题升级到各类涉及专业法律知识的债务纠纷、财产纠纷、医疗纠纷等,没有专业法律知识的社区工作人员只能从中劝和,但无法进行专业调解。
“法律诊所”成立以后,前来坐诊的法律专家会从专业角度辨析事理,介入调解,使得“法律诊所”成为推进社区依法治理的基础阵地,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信任以及一致好评。
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
清晨,昆明市五华区文林小学师生走进校园的时候,会在操场前的展板些许停留。展板上面展示的是学生自己绘制和编写的普法漫画和法制学习心得。
文林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近年来,在昆明市法学会和司法部门的建议指导下,成立文林小学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普法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校园操场四周的墙壁上张贴着各类普法宣传海报,教学楼一层教室外侧墙壁上印有宪法和法律宣传知识。为了方便学生了解法律、学习法律,学校与法学会和司法所合作,专门腾出教室建设了法治教育基地。
法治教育基地内部不仅张贴宣传海报,还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方式,增设许多可以互动的游戏环节。基地内有一台可以进行触摸操作的大屏幕,学生可以在机器上学习。
“我们的法治教育基地主题定期更换,现在的主题是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内容,过段时间就会更换成消防法规和消防安全教育内容。”文林小学法治教育基地负责人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校制定了不同的法治课程教学大纲,确保学生们学有所得,融会贯通。
文林小学与当地司法所共同开发了一款学习交通法规的互动游戏,得到了师生们一致好评。在基地内的一个大屏幕上,学生不仅可以观看普法动漫,还可以参与法律知识游戏闯关。
法治教育基地另一侧设有一个宣誓台,周围墙壁上印有宣誓遵守交通法规的誓词。“我们会在法治课程上组织学生们到这里来宣誓遵守交通法规,这种带有仪式感的宣誓会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遵纪守法,并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负责人说。
距离文林小学80公里外的石林县鹿阜中学,也是云南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一个标杆。在石林县法学会、昆明市法学会以及当地政法机关的支持和帮助下,鹿阜中学也成立了自己的法治教育基地。
原本只是教学楼一侧的楼梯间,在四周墙壁上悬挂着法治教育展板后变成了法治教育基地。各个楼层所展示的内容全部都是围绕法治教育展开的,青少年保护、禁毒、反邪教、禁止校园暴力等内容丰富多彩,引得学生们下课之后前往学习。
除了法治教育基地展板宣传,鹿阜中学还专门设立了模拟法庭,邀请当地法院法官作为指导老师,复原法庭庭审现场。“模拟法庭审理的案件都是我们以真实案例改编的,模拟法庭由学生担任法官、律师、原被告、公诉人等等,模拟庭审的整个流程。法官负责在一旁引导,但是学生们做得非常好,经过反复排练,基本能够还原庭审的所有法定流程。”
受邀担任模拟法庭指导老师的石林县法院法官告诉记者,学生们十分重视模拟法庭的课程,不仅参与“庭审”的学生积极准备,受邀“旁听”的观众们也十分好学。
法治保障助力企业发展
“台湾农民创业园”(以下简称“台创园”)是石林县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了借鉴台湾农业的先进经验,石林县通过政策优惠吸引了大批台湾农民到云南创业。为了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并且为他们提供更好服务,“台创园”设置了法律诊所,为园区企业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法律讲座培训、纠纷矛盾调解等多项法律服务。
石林司法所所长周和林看着“台创园”建立起来,在他眼中,“台创园”是推进石林发展的动力之一。“为‘台创园’服务,就是为石林服务,我不觉得累。”周和林谈到,“台创园”创办之后,石林县法学会找到他,希望他能够参与园区纠纷调解工作。周和林没有犹豫,一口就答应下来,“台创园”法律诊所成立了周和林金牌调解工作室。
多位园区企业负责人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金牌调解工作室的“金牌”并不是周和林自封的,而是群众和园区企业赠与他的。
多年来,周和林一直从事法律工作,为调解人民矛盾付出了大量心血,也取得了广泛赞誉。园区企业代表谈到,由于不了解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法律纠纷和问题,这时候园区的法律诊所和周和林调解工作室就会给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除了法律诊所,园区还不定期为企业请来法学法律界的专业人士进行法律知识讲座,邀请来自高校的法学教授和司法实务领域专家、律师为企业答疑解惑。
“台创园”成立以来,园区企业在法律的护航下迅速发展前行,为石林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石林县政法委副书记、县法学会会长周向琨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法治保障助力企业发展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法学会和司法所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成立法律诊所送法进企业,为法治石林和法治云南增光添彩。
彝乡建成“民主法治村”
在石林景区边上,有一条商铺林立但干净整洁的街道,这就是著名的“中国彝族第一村”——五棵树村。几年前,五棵树村地处石林景区的山林之中,交通和日常生活都不便。为了进一步保护石林的自然景观,并且改善五棵树村的生活条件,石林县启动了安置转移工作,在景区旁新建了楼房和街道,安置从景区搬迁出来的村民。
由于五棵树村少数民族群众众多,为了就近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并且带动经济发展,石林县组织村民针对当地旅游特色开展旅游摄影、工艺品制作等业务技能的培训工作,帮助大量彝族同胞改善了生活。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石林街道办还与石林县法学会合作,成立了五棵树村委会调解室,建立了五级联动监督网络平台。在村委会的大厅里,五级联动监督网络平台为五棵树村搭建了无死角的监控网络,与社会治安综治管理系统联动,做到出现险情及时处理,平时生活提高防范,有效保障了治安。
监督网络平台旁边有一间法律诊所。石林县法学会在五棵树村实行驻村工作制度,石林县法院法官汤国和律师陈云峰就是法律诊所的出诊专家。
汤国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随着旅游产业发展壮大,村民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准有了极大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也有了质的飞跃,现在遇到矛盾和纠纷,村民都知道来咨询法律专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据了解,石林县的文艺演出团体为了响应依法治国的宣传要求,自编自导了讲述法律知识的文艺节目,在各类民俗晚会上表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法治云南幸福彝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