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长冀杨:赢得戒员信任对挽救工作至关重要
“这些戒员,由于从前的特殊经历以及毒品造成的伤害,都非常敏感。”在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内,警长冀杨向记者坦言,戒员既是违法者也是受害者,作为执法者更要成为良师益友,赢得他们的信任,这对教育、挽救工作至关重要。
向往心灵救赎的戒员们
一个午后,冀杨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想起,电话那头传来小胡家人焦急的声音。原来,小胡的父亲得知儿子染上毒品进了戒毒所,一气之下突发脑梗,生命垂危。
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请示领导后,冀杨按照相关规定办理了临时出所手续,并随同小胡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临行前,冀杨拉住小胡,用衣物挡住了他戴着手铐的双手,并让小胡换上了便服。
在冀杨看来,戒员虽然身体被毒瘾吞噬,但仍然需要尊重。到了医院,他随同小胡进入重症监护室。望着病危的父亲,小胡泪流不止,向父亲发誓安心戒毒,再不沾染毒品。
冀杨知道此时的小胡最需要慰藉和理解,他不断轻轻拍着小胡的肩膀,安慰他。
回到戒毒所,小胡像变了个人,开始配合民警戒毒治疗。
3天后,小胡的父亲不幸去世。得知消息后,他主动找到冀杨说:“我一定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戒瘾,出去跪在我父亲坟前告诉他,儿子会重新做人。”
其实,每个戒毒人员吸食毒品的种类和时间不同,往往会表现不同的行为反应,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然而沾染任何一种毒品,戒毒都没有那么容易。
进入戒毒所之前,吸毒人员很忐忑,他们想象自己会不会像电影中毒瘾发作时被用绳子绑在凳子上、被管理人员打骂……“实际上,戒毒人员的所内生活根本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冀杨直言。
“橄榄叶照亮我前行,橄榄叶给我无尽希望……”嘹亮的歌声从走廊尽头传来。上午8点多,如往常一样,冀杨穿过走廊,透过橄榄叶工作室的窗口望去,几名戒员组成的小乐队正在弹唱新编创的歌曲,冀杨脸上浮现出微笑。
抬头望着工作室门上挂着的橄榄叶标志,他颇为感慨。1997年,16岁的冀杨参军入伍,2009年转业到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
那时,冀杨拼命学习其他民警的工作方法,每天和不同戒员谈话、看监控、记录、输入或核对数据、组织活动、按时发水发饭发药……
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戒毒所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却也乐此不疲,在冀杨看来,帮助别人战胜毒瘾很有成就感。
帮戒员重拾自信
在橄榄叶工作室,22岁的戒毒人员小丁(化名)定点、描线、勾边、打阴影,寥寥几笔,一幅作品跃然纸上。小丁从小喜欢绘画,辍学之后,到一家文身店做了文身师,收入还算不错。4个月前,他在酒吧吸毒被警方当场抓获,送进强制戒毒所。
“刚进所时经常失眠,情绪波动大,适应不了没有毒品的日子,通过治疗和矫正,特别是加入橄榄叶工作室,每天的生活变得充实,性情也平和了。”他说。
冀杨也经常鼓励小丁,“你还年轻,父母不会因为你犯了错误就放弃你,他们盼望你早日出去,做一名好文身师,成家立业。”
除了心理治疗、绘画,橄榄叶工作室还让有音乐爱好或表演特长的戒毒人员原创歌曲、舞台剧、小品等,帮助他们戒除心瘾、重拾自信。
“戴眼镜的警察叔叔,您给我梳的小辫儿真好看!”冀杨想起6岁的妞妞身体纤瘦,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状。
1年前,妞妞爸爸因吸毒被送到了北京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他3年前已经和妞妞的妈妈离婚,而且老人相继过世,妞妞暂时无人照看。为此,妞妞爸爸每日心事重重,无法安心戒毒。
孩子谁来照顾?妞妞想见爸爸怎么安排?一个个问题摆在眼前。
“我来!”冀杨把这事全揽了过来。为此,他联系各家收养儿童的机构,终于将妞妞安置在位于顺义的SOS儿童村。去儿童村的那天,妞妞攥着冀杨的手不肯松开。“妞妞在这里好好学习,开开心心等着爸爸回来见你好不好?叔叔会经常来看你,还会定期带你去看爸爸……”
妞妞伸出小拇指,用力勾住冀杨的手指,“叔叔的话,一直算数!”
知道女儿现在有工作人员照顾,妞妞爸爸积极配合民警治疗,想早点出去和女儿在一起。
此外,冀杨介绍说,橄榄叶工作室已经培养了好几位戒毒所的“标兵”戒员。有的从刚入所时10多个民警都按不住的“打架王”,变成了诗歌大赛的获奖者;有的从整天把责任推给父母、咒骂父母的孩子,变成了每周给父母写信、嘘寒问暖的孝子;更有一位一度仇视社会、痛恨警察的边缘人物,现在变成了号召戒毒人员主动检举揭发贩毒人员,净化社会环境的重大立功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