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产事业温度、态度的传承
——读《破产法信札》有感
坐在书桌前读完陈夏红、许胜锋主编的《破产法信札》一书,内心温暖而充实。该书记录了破产实务从业者的工作感想,破产法学习者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对中国破产事业的憧憬、期待,对破产事务的迷茫与惆怅。温度、态度、分量、传承,这是该书给笔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破产法也有温度
破产是一个冰冷的话题,犹如人似风中秉烛,走在死亡边缘,差一步就是两个世界。企业法人经过漫长的破产程序或涅槃重生或寿终正寝,企业通过破产清算或尸骨无存或东山再起。成败与否主要看破产事务的参与者在这场利益之争中的博弈。但破产从不是一个零和博弈的结果。
许多人认为,破产案件中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始终是剑拔弩张。冷冰冰的企业破产法条规定着利益各方的一言一行。事实上,破产法也有温度,比如该书作者之一郑燕在给好友的封信中写道:破产法使得债权人不分亲疏远近,不分先到先得而一视同仁获得清偿,使得债务人不至于一生都笼罩在债务的阴影之中。它给予债务人浴火重生的机会,也给予债权人白璧微瑕的慰藉。而当破产程序终结时,每位参与者都在其中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印记,他们的喜怒哀乐无不使破产法显得生机盎然。
但“破产”一词对中国人而言,仍旧晦涩。提及破产,许多人唯恐避之不及。2014年至2016年,某担保公司因大规模资金链断裂陷入全面瘫痪,巨额债务无法得到清偿。但部分年逾古稀的老人不相信通过破产程序,债务可以得到公平清偿,他们放弃了适用我国《企业破产法》。这使得他们陷入了与债务人无休止的谈判中。债务人借此把时间一拖再拖,使得债权人无法获得任何清偿利益。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在该书序言里说,一部英国破产法史告诉我们,破产法的“灵”是商人的“信誉”,“魂”即个人的“尊严”。对债台高筑的企业来说,他们显然不具有破产法的“灵”,更不具有它的“魂”。尽管有些债权人的态度让人悲观,但从这本书中笔者看到了破产管理人、破产案件承办法官以及破产法领域的学者身上表现出的新态度。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它渴望将破产法的观念深入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如此,它还对我国的破产实务经验进行了总结,对我国现有破产制度的不足提出了完善建议等。它虽然不是高屋建瓴的破产法理论,也不能展示行云流水的破产实务技巧,但“破人”的态度熠熠生辉。
破产事业耕耘者的信札
在书信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今天,收到别人的来信一定会令人兴奋异常,一封两页的信可以读上五遍六遍,每个字犹如零光片羽值得反复咀嚼。因为读信比读其他形式的文字更真实,每个字每句话传达的内容大多都是写信人的所见所闻。读完一封信,仿佛跟随来信者一起体验他精妙绝伦的经历。
海伦凯勒说:“我要把别人看到的当成我的太阳,别人听到的当成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看作我的快乐。”虽然如今书信已被电子邮件、微信、微博等代替,但作为信息的载体,它们始终维持着人与人之间沟通,而沟通又让世界更美好。当拿到这本厚厚的“信札”时,笔者感觉犹如一封封沉甸甸的信摆在面前等待我们解封。它不容我们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据说,这本书源于两位主编灵机一动的思想火花碰撞。该书在出版前,两位主编从未曾谋面,但他们却将68位破产事业耕耘者的信札,汇成了一本厚厚的著作。68封书信的作者,以自己的求学经历、执业经历、办案经历,展现了破产事业的荆棘丛生、辛酸苦辣。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优胜劣汰是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变定律。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的企业,破产给予它的是终结也是豁免。对企业来说,破产意味着收锣罢鼓,但也预示着新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看,该书以信札形式向熟知破产法的人传播了对破产事业的态度与分量,向不了解破产法的人传递了破产制度的温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