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推出26项便民举措服务老年人
本报讯(记者张晓娜) 为推进北京市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近日,在“贯彻落实十九大 法律服务老年人”主题活动上,北京市司法局从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律师、公证、法治宣传等工作入手,共推出26项服务老年人便民举措,内容涵盖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律师服务、免费公证等6大类。
在基层法律服务方面,开展为老年人提供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解答的“三优先”服务,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老年人减免法律服务费用,对于因家庭纠纷、赡养、房产继承涉及的案件,引导老年人或其子女、监护人在法院立案前适用人民调解,免费、快速化解纠纷。
在法律援助方面,开辟老年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符合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老年人因其合法权益受侵害申请法律援助的,不再审查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对“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和享受低保待遇、特困供养待遇的老年人以及老年人因家庭暴力、虐待、遗弃主张权利申请法律援助,免予经济困难审查,直接给予法律援助。同时发挥“12348”法律服务专线作用,开展老年人法律援助维权课堂。
司法鉴定服务方面建立绿色通道,优先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为老年人免费提供医疗纠纷、伤残评定、文书笔迹、交通事故等方面的司法鉴定业务咨询服务,同时配齐配全服务老年人的设施,建立针对老年人的鉴定服务回访评查机制。
律师管理部门也推出了免费为老年人代书遗嘱、遗嘱见证、财产分配、赡养费追索、老年人人身、财产损害维权等法律服务6项举措。公证部门也为老年人建立绿色服务通道,推出申请办理遗嘱公证时已年满70周岁的老年人免收公证费用、“最多跑一次”等8项举措。
此外,北京市法宣办还将开展多场老年权益保护主题的法治宣传活动,通过大量的、有针对性的普法活动,提升老年人群体法律知识水平和防范意识。
活动最后,市法宣办常务副主任、市司法局局长苗林强调,北京市的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人员和司法鉴定人员,要以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的工作标准,立足老年人法定权益保障和服务需求,整合资源,拓展内容,创新方式,提升质量,最大限度发挥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在老龄照顾服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