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之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如何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0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中国的发展被标注了新的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与中国发展一道被赋予新时代意义的,还有“法治中国”。

  报告54次提到“法治”,确立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的地位,“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被明确作为14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其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提法,是关于“依法治国”的新鲜表述。

  如何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并且,提出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新提法、新举措。

一场深刻的革命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十九大报告这样总结过去5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取得的成绩。

  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多次反复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让法治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心中。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改变着中国方方面面,为社会主义新时代保驾护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法者,治之端也。201410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以法治为议题的中央全会,这次全会上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了系统阐述。那就是,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上庄严宣布。

  由此拉开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序幕。“全面依法治国”被列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一道,构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的战略举措。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对此评价,把依法治国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总结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兴亡的历史教训,同时也是总结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得出的重大结论。这个结论也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

成立全新领导组织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101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十九大作报告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时这样表述。

  在外界看来,此次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可谓意义重大。

  十九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有了这样一个领导小组,可以更好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可以统一全国人民在依法治国方面的认识、思想和意志,形成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强大合力。可以与时俱进作出一系列关系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不断发现推进依法治国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提出新举措,将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十九大代表、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苏军说,实际上,“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与报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方略中提到的“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这些内容都说明党的十九大之后,法治建设将会掀起新的高潮。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将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协调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基础。

  张苏军说,目前,我国经过30多年的普法工作,各省市县均建立了三级的法治领导机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成立,将使得这些机构有了顶层领导,将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些法治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合力。

  “可以预见,党的十九大之后,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将发挥更加基础性的作用。”张苏军说。

  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研究员黄苇町撰文指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顺理成章,非常必要,体现了党领导一切的要求,也是对未来全面依法治国最大的组织保障。

规范系列立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并表示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已陆续通过专门决定,设立国家宪法日和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维护宪法权威。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还根据宪法制定了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国歌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

  与此同时,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也已得到不断完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推进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合宪性审查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此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由此可见深化改革将与立法并驾齐驱。

  比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毫无疑问纳入本次报告之中。

  报告明确了将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

  其实,2016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决定明确在试点地区设立监察委员会,行使监察职权。目前,这些地区的监察委员会已开始工作并履行其职责。国家监察法草案已于今年6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目前正处于二审前的修改完善阶段

  同样,维护国家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张。

  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有序推进国家安全立法,使以往更多依赖行政手段的国家安全管制向法治轨道全面转型。

  20157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国家安全法。作为一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础性、全局性、综合性法律,国家安全法对于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的形成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今年9月,核安全法获得通过。该法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从高从严建立核安全标准体系,为实现核能的持久安全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近年来,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反间谍法、国家情报法等一系列国家安全法律的出台,也为国家编织了一张安全的法治之网。

  同时,对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也进行了系列的立法。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重申和强调相关法定公职人员的政治效忠义务,规范其宣誓行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提到,要立法助力乡村振兴、立法保障生态建设等内容。

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是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内容之一。

  评论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绝不允许“逐利违法”的措辞,这是针对实践中出现的较大规模的逐利型腐败而提出的。

  逐利型腐败是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从事的腐败行为,有谋财型腐败、谋权型腐败、贪色型腐败、图名型腐败等多种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这说明“逐利违法”是绝对不允许的。

  其实,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始终对宪法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显明对此表示,习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要抓住“关键少数”这个论断意义非常重大。尤其对法律的实施,实际上领导干部对法治的态度,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大众对法治的态度。领导干部只有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才能带动社会尊法和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