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2接警中心成立20年从日均报警百余件到1.1万次

  本报讯(记者汤瑜) 北京市公安局122报警平台成立至今已20年。近日,记者探访北京市公安局122接警中心,据警方介绍,122人工报警台主要采取“语音、人工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确保7×24小时各类警情及时接入。日均接警1.1万余次,人均每日接警约320余次。

  

20年日均报警量从几百到上万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固定电话还没有完全普及,手机、‘大哥大’还属于稀有物品,路上的私家车也没有这么多,一天的报警量也就百余个。”接警中心民警杨永福说,“那时群众在路上出了事故,多是到附近的小卖部、电话亭打电话报警。”

  杨永福工龄38年,是接警中心的老人儿了,年轻的同志们有句玩笑话“先有的老杨,才有的122”。

  作为接警中心第一批工作人员,杨永福坦言,“目前使用的122接处警系统包括接警台、处警台、统计台、管理台、监督台、报警查询等多个模块,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

  20年来,122报警平台多次更新发展。从一开始几名民警、几部有线电话、日均接警百余件的单纯处理交通事故和道路紧急危险求助平台,到现在发展成受理全市事故、拥堵、咨询求助、举报投诉等涉及道路交通管理业务现代化、信息化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这中间经历了几代民警的艰辛付出。

  

解决群众道路紧急求助

  122接警平台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接受和解决群众的道路紧急求助。

  “我11个月大的孩子因为重感冒昏迷了,我在路上,请交警帮助。”今年2月的一天傍晚,接警员小张接到潘先生求助电话。当时正值晚高峰,孩子昏迷需要尽快赶到医院。小张一边询问潘先生的位置及行车路线,一边安抚潘先生等待交警救援。

  “当时,接警员按照紧急救助类警情的接警规范,详细询问、做好记录,并将要求下发至相关管界的交通队。”122接警中心科长刘艇说,“回访员会多次追踪回访报警人,并会同指挥调度台与涉及交通支队沟通协调,经过多次调整路线、跨界交接等措施,很快将潘先生带到他要去的医院。”

  然而,几天后的一个上午,接警员再次接到潘先生的来电,但这次不再是求助,而是感谢。在接警员小张看来,他每天都会成功处置多起求助类警情,但专门打电话感谢的并不多见,这次接警让他难忘。

  

恶劣天气日均接警超700

  据了解,在日常情况下,122接警中心人均每日接警约300余次。但遇到雨雪雾等特殊恶劣天气时,接警中心的接警量会大幅上升。

  今年7月中下旬,北京进入汛期。“雨下得最大那天,求助类、咨询类、反映类警情大幅上升,当天有部分接警员的接警量超过700个,最多的那位是720个,非常辛苦。”刘艇说。

  在特殊恶劣天气情况下,除了交通事故的报警量上升外,有些群众不愿看网上发布的路况信息,会打122询问;有些群众会主动打122反映路上的突发情况,比如树断了占道、通道水位较高等;还有一些是咨询类的,比如车牌被水冲走了,如何补办。

  “遇到车牌丢失的情况,要带齐相关证件到附近的交通执法大厅补办车牌。”刘艇说,“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车辆在没有牌照的情况下不能上路行驶,即使是补办牌照的过程,也不能上路行驶。”

  此外,他指出,遇到交通事故不要慌张,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及时拨打122”报警,并准确描述事故所在位置。遇到责任清晰的简易剐蹭事故时,可在手机微信“北京交警”微信公众号“事故处理”模块上,按照提示进行报警,避免长时间占道造成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