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公安局反诈中心走进大学开讲座
为有效防止电信网络诈骗在贵阳市大学生群体中扩散蔓延,贵阳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派员前往贵州医科大学生物与工程学院举行了一场反诈骗宣传专题讲座。
你知道电信诈骗吗?你接到过电信诈骗的电话或者短信吗?你或者是你的朋友遭遇过电信诈骗吗?你觉得你有可能被骗吗?
今年9月19日17时30分,贵州医科大学生物与工程学院讲座大厅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举行一场主题为“捂住你的钱——电信诈骗的识别与误解”的反诈骗宣传专题讲座,由来自贵阳市公安局反电信诈骗网络中心的熊贤均警官主讲。生物与工程学院、大健康学院1000余名在校学生参加。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的学生都是今年9月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而在反诈中心此前针对这些新生进行的一次摸底调查显示: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存在被电信诈骗的可能,也有学生表示自己或者同学遭遇过电信诈骗。
用生动案例启发学生
在校大学生群体日常接触网络过程中,经常会有校园贷、兼职刷单、微信代购、游戏充值等信息充斥其中,难辨真伪,特别是学生因“校园贷”及“兼职刷单”受骗情况较为突出。
而徐玉玉案至今仍让人痛心疾首。在讲座上,反诈中心熊警官以这个生动的案例启发学生。2016年高考,徐玉玉以568分的成绩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因电信诈骗被骗走9900元的学费,她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不幸离世。虽然最终公安机关把犯罪嫌疑人抓获,但最终也不能换回一个18岁的生命。徐玉玉父亲最后说:“如果骗子能判死刑,我们不要钱!”
借助这个话题,熊警官对在校学生极易遭受的电信诈骗种类,如网络兼职刷单诈骗、网上招工找工作诈骗、网络购物诈骗、游戏充值诈骗、微信代购诈骗、APP贷款投资诈骗、木马虚假链接诈骗、冒充家人同学老师诈骗、购买考试题诈骗等等手法进行了深刻剖析。
不仅讲解,熊警官又传授学生如何识破电信网络骗局,提醒同学们当遇到上述诈骗手段时,不要点击不明短信链接,进行转账时要核实对方身份,以及不要轻信中奖信息等行为,并在现场演示了反诈民警与诈骗分子周旋的过程。
为配合这次普法宣传,民警们共制作宣传展板3块,还现场发放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单、宣传手册、张贴宣传海报1000余份。
学生防范意识显著提升
实际上,反诈中心民警与广大师生交流的都是当前较为热门的诈骗手段及防范技巧。
针对日益多发的“校园贷”现象,熊警官详细分析了“校园贷”的前世今生。同时,他给同学们提出了五点建议: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攀比,适度消费;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听信校园贷的宣传;不要怀揣侥幸心理,谨记古训贪小便宜吃大亏;额外消费多商量,防止落入校园贷的陷阱;理性消费,凡事三思而后行。
当熊警官讲解完毕后,进入现场互动环节。
通过问答方式,与现场师生互动,寓教于乐,面对充满热情的同学们的积极提问,熊警官认真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对诈骗问题的不解与困扰。在场的一名学生表示,刚刚反诈民警演示的与诈骗分子周旋的过程和自己遇到的一模一样,她差点就上当受骗,并提交了她与诈骗分子对话的整个记录。
也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我被诈骗的金额较小,这个时候还需要报警吗?”熊警官表示,不管金额大小,一旦遇到网络诈骗,应及时报警,减少损失。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其他同学再上当受骗。
讲座过程气氛热烈,在场1100余名师生反映热烈,纷纷表示已有效掌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方法和措施,并将会做好家人朋友的防范诈骗宣传。
民警提示牢记八个“凡是”
整个讲座,同学们聆听得认真而仔细。通过学习,切实提高了广大师生的自我防范能力和安全意识,远离电信诈骗,真正让安全教育入脑、入心。
“纵他套路再深,我自岿然不动。”反诈中心民警提醒广大师生:当前电信网络诈骗防不胜防,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快。不过,虽然骗子们的把戏变化百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握了他们的核心“计谋”,就能远离电信诈骗。牢记八个“凡是”,再高明的骗术也会被戳穿。
这八个“凡是”即: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凡是通知中奖、领取补贴要你先交钱的;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凡是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的;凡是让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凡是自称领导(老板)要求打款的;凡是陌生网站(链接)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
生物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封韬作总结发言时也向同学们提了三点要求: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抛除杂念,在学习中寻找乐趣;要不断学法、知法、守法,不断增强法治观念;要洁身自好,不断增强自身安全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
活动结束后,师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普法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为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并希望学校以后多组织这样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