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火光温暖内心深处

——临沂市党建活动走笔

    以沂蒙精神为引领,给流动党员“安家”,让“第一书记”扎根,红色临沂党建燃起的火光,温暖到了内心深处。

 

  精神的火种,在庄严肃穆的场合,很容易被点燃,火光温暖内心深处。

  10月3日,作为在京工作的临沂籍党员,我受邀参加了山东省临沂市委组织部组织的一场“家乡行”党性教育活动。参与人员是30多名在京流动党员代表。

  当天临沂降温,风裹着雨水让刚刚结束夏季的人们有些措手不及,冻得牙齿打颤。不过,这种状态在参观沂蒙精神纪念馆的时候,迅速被激动、热血、悲壮、自豪的情绪所取代。

  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舍子拥军方兰亭、永远的新娘李凤兰,无数朴实的沂蒙山人将最后一匹布做军装,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参观者心头久久回响。

以沂蒙精神引领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步入沂蒙精神纪念馆,墙壁上的话就直入眼帘。

  这是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临沂视察时所做的指示。

  2013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临沂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临沂市委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进一步凝聚形成推动老区发展强大力量的决定》,为沂蒙精神的再弘扬开启新的篇章。

  2013年以来,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累计接待参观群众140万人次,沂蒙革命纪念馆累计接待参观群众100余万人次。

  如今,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已发展成为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要内容、以群众观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被中组部首批确定为全国13所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

  从战火中孕育、在和平中成长的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引领了曾经贫穷落后的沂蒙老区蝶变为今日开放文明的现代新城。2016年,临沂全市以红色旅游、餐饮服务、商贸物流为主的客流达到3900万人次,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931.55亿元。

  临沂也因此成为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第一个实现整体脱贫、第一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的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4026亿元、增长7.6%,列中国城市GDP百强第45位,连续9年入选福布斯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41亿元、同比增长8.1%

为流动党员“安家”

  参观完沂蒙精神纪念馆后,党员刘海燕表示,无论是在外地还是回家乡,看到沂蒙精神就看到了家。

  “我们不仅组织党员回乡参观,还在北京设立了驻京流动党员党委。”临沂市驻京流动党员党委书记张元国介绍,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工作就覆盖到哪里。

  临沂市委组织部调查发现,沂蒙在京务工经商创业人员有2.5万人,其中党员1938名。此前,普遍存在教育管理难、组织生活不正常、发挥作用不到位等问题。建立驻京党组织能够较好地把在京流动党员组织起来,规范落实严格的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同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服务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发展。

  今年8月11日,临沂市驻京流动党员党委成立。作为山东省第一家由地市党委成立的驻京流动党员党委,由12个县区驻京流动党员党委书记兼任党委委员,成立了70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划分了177个党小组,构成了一个完整规范的驻京党组织体系。

  “临沂驻京流动党员党组织就像一块强力磁铁,把1900多名临沂在京流动党员凝聚了起来,安了家。”张元国介绍,党委主动联络服务在外务工人员,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

  党委成立后不仅健全规范了“三会一课”等制度,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党性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弘扬沂蒙精神、争做合格党员”专题党课,受到了广大党员的好评。

  山东省党建研究会理事柴鸥林授课后表示,流动党员党委就像根“红线”,把散落的党员串了起来,不仅让他们有了参加组织生活的“家”,也搭建起为民服务的平台。

  “服务临沂籍流动党员和务工人员是驻京党组织的工作宗旨。”张元国说,党委成立不到两个月就先后为40多名党员和群众提供了帮助。流动党员张奇就在驻京流动党员党委的帮助下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

“第一书记”扎根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时期,沂蒙革命老区的党建工作都能引起全国的关注。不过,要说自十八大以来,临沂党建工作变化最大、增长最快的队伍,还要数“第一书记”。

  临沂市河东区民政局的陈效宏就是“第一书记”中的一员。

  她介绍,2012年3月,临沂市在山东省率先开展了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首批选派了6427名机关干部到3227个工作薄弱基层党组织任职。作为第三批选派的“第一书记”,她要与原单位工作脱钩,每月在任职村工作20天以上。“国庆期间能歇4天假,自己觉得很奢侈”。

  10月5日,刚过完中秋,一来到挂职的相公街道大茅茨村,陈效宏就跟乡亲们交代:刘洋的户口终于有着落了。

  因为是抱养的孩子,8年间,刘洋未能办理合法收养手续。养父母相继过世,他就成了无父母、无近亲属,甚至没有户口的孤儿。

  “不能让孩子孤苦无依。”到村挂职的陈效宏得知这一状况,立即协调村委、街道党工委、儿童福利院、学校,把刘洋暂时安置在区级福利院照料,并在国庆节前特事特办,给孩子找到了收养家庭,同时与公安机关达成协议立了户口档案,18岁以后孩子可以正式落户到当前家庭。

  刘洋并不是陈效宏帮助的唯一对象。村里的乡亲们都念叨着“陈书记给村里‘开了荒’,是个好闺女!”

  所谓的“开了荒”,指的是陈效宏所做的高效农业生态产业园区规划。挂职前,陈效宏是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科长,抓社区服务阵地建设是其专业特长。

  驻村后,她带领党员干部深入群众走访调研,熟悉村情民情,收集群众发展愿望,分析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理清发展思路,与村支两委共同确定了“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扶贫项目”,制定了大茅茨村高效农业生态产业园区规划,食用菌大棚、蔬菜大棚,核桃园、垂钓园、采摘园,一应俱全,为村里带来了财源。

  像陈效宏一样,“第一书记”利用自身特长和优势,扎根贫困山乡,结合任职村实际,用脚步丈量了每一寸土地,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用智慧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不断拓展增收空间,实现集体群众双增收,用无悔付出赢得百姓称赞。

  十一假期,回乡有幸见证家乡党建的收获和变化。我无论是记者还是党员的身份,都觉得与有荣焉。如今,红色沂蒙党建工作,正以沂蒙精神为引领,给流动党员“安家”,让“第一书记”扎根,呈现诸多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