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核锻社区:“有红绿灯了,才像城市”

    这五年,居住环境改善了,文化生活丰富了,且“老有所依”,西安市灞桥区灞桥街道核锻社区居民说,铺了水泥路、装了路灯、建了文化广场,社区像城市了。

 

  “以前,我们走到镇上,才有通往市区的公交车。”2011年,穆毅毅以大学生村干部身份前往陕西西安市灞桥区灞桥街道核锻社区工作,“过去每天上班都要走过一段土路。”

  20世纪90年代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孙卫,在核锻社区已经居住了30年。在他的印象中,西安市宽阔的世博大道通车前,核锻社区是“彻头彻尾的农村”。

  “现在,我们小区附近有红绿灯了,才像城市。”地地道道的“老西安”、核锻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黄斌说,“这五年,从出行到居家,我们的工作生活,处处有大变化。”

“‘夜不闭户’不是开玩笑”

  这五年,社区治安、环境都变好了

  

  “近五年,我们小区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犯罪,说‘夜不闭户’不是开玩笑。”曾供职于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24大队的柳洋,现主要负责隶属于核锻社区的224大队居民小区安保工作。他说,小区每天组织6名工作人员佩戴“红袖章”巡逻,白天3人,晚上3人。

  孙卫大学一毕业进入现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24大队工作,先后在环境保护科、安防科等部门工作,现任核锻社区副主任。他回忆说,20世纪90年代,224大队居民小区门卫仅3个人,实行8小时轮流值班制度。“当时,我们小区最大户型只有50平方米。”

  在孙卫的印象中,20世纪90年代末,224大队居民小区部分改造后,新建大楼户型最大面积60平方米;2000年,达70平方米。这一年,孙卫贷款买了新房,告别了20多平方米的职工家庭宿舍。2003年,小区再改造,其中4幢楼的两居室,达到70平方米。

  “2003年,小区改造期间,人来车往,为了确保居民安全,我们实行了夜间巡逻制度,一直保持至现在。”孙卫说,这次改造后,小区水电暖气都进行了升级,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08年,小区荣获西安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单位。

  2009年,该小区依托224大队投入22万元,实施“天网工程”,在住宅区重点防范区域、部位、主要路口安装实施了电子安防监控报警系统。孙卫说,这标志着224大队居民小区治安防范手段迈入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性阶段。同年,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

  柳洋说,目前224大队居民小区安防系统已进入“信号模拟系统时代”,包括2013年新建成的最大户型145平方米的两幢高层楼宇电梯及周边,小区现安装高清探头107个,监控覆盖率达70%以上。目前,门卫编制7人,实有10人;保洁员6人,绿化工4人。

  “以前,洗澡、厕所都是公用的,我们职工结婚后分到的房屋,和现在的单身职工宿舍差不多。现在,水电暖气网入户到户,每栋楼下配有3个垃圾桶,卫生日清日洁。”孙卫说,小区现有住宅楼18幢,666户,居民2400多人,绿地覆盖率达31%,一切都变了。

  现已担任核锻社区党总支书记的穆毅毅同样感受深切。她说,初到核锻社区工作时,由于社区通往主干道的公路没有安装路灯,每逢下午加班,“回家路上黑黢黢的,很瘆人”。2012年,灞桥区有关单位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后,这段路终于迎来光明,安装了27盏路灯。

  

“石榴花舞蹈队,成立了”

  居住环境改善后,社区文化生活日渐丰富

  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文化生活日渐丰富起来。据穆毅毅介绍,核锻社区现有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体育广场两处,有配套齐全的文化活动室、电子阅览室、棋牌室、健身室、图书阅览室、社区科普大学等。

  其中,图书阅览室,配有各类图书1000余册,订阅有《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陕西日报》等多种报刊。驻地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图书室3个,共计图书1万余册。穆毅毅说,“还整合各小区力量,成立了中老年舞蹈队、体操队、秧歌队、锣鼓队、乐队。”

  核锻社区位于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世园会”旁,由陕西省核工业局211大队、224大队、西安锻压机床厂、陕西电子信息学校、陕西工程科技技工学校、西安肉食加工厂六个居民小区组成,常住居民2853多户、9000余人,在校学生4000余人,人口密度高。

  “2011年,石榴花舞蹈队成立了。”黄斌说,2010年之前,社区全年仅有5万元办公经费,“想搞活动,组建个秧歌队啥的,真难!这五年来,街道办增加了社区活动经费,现在每年活动经费十几万元,组织文娱活动有文体专项经费、党建活动有党建专项经费。”

  “石榴花舞蹈队,为庆祝西安顺利举办第41届世界园艺览会而成立。目前,已成为我们社区最活跃的文体队伍,代表社区参加了多项比赛。”穆毅毅说,2016年8月,该舞蹈队参加西安市第二届老年人体育健身示范社区、示范村体育健身大联展,获得了优胜奖。

  穆毅毅称,目前,除石榴花舞蹈队外,核锻社区还成立了2支中老年舞蹈队、3支健身操队、1支世园合唱团、2支合唱队、3支秧歌队、1支乐队、2支锣鼓队,1个书法协会、1个摄影协会。其中,“10几个人持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一级、二级、三级都有”。

  孙卫说,自2008年以来,224大队居民小区也先后开展了“喜迎奥运·放飞梦想”放风筝比赛、“庆五一·迎奥运”拔河比赛及诗歌朗诵会、庆祝建党88周年征文比赛、九九重阳节趣味运动会、“老年保健操”推广普及活动等,“这还不算参加社区组织的统一活动”。

  穆毅毅说,近五年来,核锻社区各项文体活动都在有序开展,社区主任刘西秦获得2013年文体活动“先进工作者”。核锻社区,2013年被评为西安市“文明社区”及陕西省四星级社区,2016年荣获陕西省老年人体育健身示范社区等。

“咱社区有个‘老人餐厅’”

  老人餐厅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重要服务项目之一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咱社区有个‘老人餐厅’。”9月30日,黄斌、柳洋等如数家珍,一件一件讲述着自己亲历的社区、小区变化,孙卫清清嗓子,突然插话说,“咱社区成立的温馨居家养老服务站,值得好好聊一聊。”

  同行的核锻社区224大队小区居民王志军随口问:“现在老人在餐厅吃饭,一个月花多少钱?”穆毅毅并不急于直接回答,她简单介绍说,核锻社区老人餐厅成立于2009年,目前政府每年补贴水电气等运营经费三四万元,8位工作人员主要服务50多名老人就餐。

  “老人餐厅是咱社区的一项惠民措施。社区内60岁以上老人,均可平价在餐厅就餐。”黄斌说,“每个老人一个月的餐费200块钱左右。工作人员的工资社保等费用,由政府按照公益性岗位发放,月均2000元左右,年龄多是40岁左右,也是小区居民。”

  穆毅毅说,核锻社区老龄人口基数大、发展快。近年来,社区高龄人口剧增,空巢化速度加快。据统计,现有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2044人,其中 70岁以上老人1135人。为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生活、服务需求,社区完善服务,成立了温馨居家养老服务站。

  据穆毅毅介绍,服务站建立前,社区深入调查摸底,详实掌握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后,按老年人年龄结构、身体状况、居住(经济)情况、养老需求等情况分类建档,确定了以开展生活照料、日间托管、医疗康复护理、餐饮服务、精神抚慰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项目。

  该服务站建筑面积350平方米,设有餐厅、厨房、管理室、预约登记室、多功能活动室、休息室、会议棋牌室、图书室等,室外健身广场1000余平方米,健身器材24套,乒乓球台4套。老人餐厅是其中重要服务项目之一,主要为社区高龄老人而设。

  目前,老人餐厅每周供餐五天,每天两餐。饭菜均按照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烹制。老人过生日有长寿面、生日餐等。黄斌说,如果有老人因生病等不能前往就餐时,服务人员可以送饭上门。行动不便的老人,大家还帮他们洗澡、洗衣服、晾晒被褥、陪其逛商场购物等。

  同时,核锻社区还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了三支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与老人结对帮扶,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就医、心理等方面问题;文娱活动志愿服务队,定期不定期组织协调各小区开展棋牌、健身等活动;医疗保健志愿服务队,定期对老年人免费体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见此,王志军感慨说,社区坚持办实事好事,为老人安度晚年营造了良好氛围。穆毅毅说,为营造“尊老、爱老”的浓厚氛围,核锻社区已连续多年举办重阳节大型文艺汇演,多次组织社区孝亲敬老“明星”评选活动。

  在营造良好孝亲敬老氛围的同时,核锻社区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五位一体联动”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有序推进“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进社区,利用社区科普大学邀请专业老师、法律工作者,向广大居民不定期开展普法宣传。

  “总而言之,与以前相比,这五年,我们的生活变得好多了。”穆毅毅说,她以大学生村干部身份刚到核锻社区工作时,社区主任每月工资1500元左右,现在每月2500元左右。“社区铺了水泥路,安了路灯,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广场,群众还能免费看下乡剧团的文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