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万网格员筑起风险“防火墙”
看似普普通通的网格员,却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来自老百姓,身处基层,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反馈信息,同时,他们也架起了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让服务更精准。
基层是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社会风险的苗头隐患往往藏在基层社区,要做到实时预警、有效处置,就必须推动社会治理触角向基层延伸。近年来,各地群众不断创新网格化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民生、解决问题的能力。9月20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各地网格化社会治理经验值得关注。
网格员充当社会治理“情报员”
武汉市东亭社区是1985年建成的老社区,居住了3180户居民。长期以来,居民用罐装气既不安全又不实惠,许多居民盼望早点用上天然气。
东亭社区第一网格网格员张忻欣表示,“装天然气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涉及部门多,推进速度比较慢。”
为了提升网格服务管理水平,从2015年开始,武汉市坚持以党建带“网建”,在网格建立党支部,将资源力量整合下沉到网格。为解决天然气问题,东亭社区第一网格建立网格党支部后,物业公司、开发商、规划局、房管局、天然气公司等部门在职党员干部被派驻到网格中,成为网格党支部成员。
“有了网格党支部,就有了一个强大后援团。”张忻欣坦言。
不久,罐装煤气就在东亭社区下岗了,居民全部用上天然气。
如今,武汉市1.6万余个网格都建立了党支部,在凝聚网格内流动人员和退休职工党员的同时,武汉还组织全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网格的党支部参加活动,认领服务岗位,解决群众需求。
在建立网格党支部的基础上,武汉市还开展“万警入格”活动,将全市近2万名民警派驻网格,同时把驻社区执法监督员、街道干部、协管员和志愿者等资源进行统筹整合,组建网格服务管理团队,进一步强化网格的力量。
网格既要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更要逐步向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延伸。内蒙古乌海市将无人居住的“采煤沉陷区”、棚户区划分为 269个网格,实现服务管理全覆盖。
乌海市海勃湾区海北街道办事处和平东社区网格员骆燚去年8月16日巡查时,发现一处空房有人居住,按照外来人员流入必报的要求,他把这一情况及时上报社区。后来确认是艾拜一家来乌海找工作。
于是,在街道、社区以及工商、卫生、税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的共同帮助下,仅用了三天时间就为艾拜办齐了开店证照,烧烤店不到一个月就开张了。“我们店的生意越来越好,现在日子过得不紧巴了。”他说。
张忻欣指出,管理精细、服务精准,网格员就能够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更好发挥他们在社会治理中情报员、信息员的作用。
福州市建立网格管理“1+7”联动体系,在全市“一张网”的基础上,打通政务数据、地理信息、部门网格、视频监控、社会诚信、便民呼叫、应急指挥共7个方面系统平台,形成多部门数据共享、关联分析、预警研判、协同联动的综合平台。同时,为网格员量身定做“e治理”APP,向基层群众开放“e福州”APP,分别运用绩效考评、流量奖励等激励方式,发动网格员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信息采集、联动调处、巡逻防控、应急处突等群防群治工作,实现“网格连民心、民心聚民力”,用现代科技思维走好群众路线。
芜湖市探索实施以网格化综合监管和分类执法为主的监管改革。不仅将全市划分为4359个网格,并以此为最小网格,市区划分为117个城市管理网格、1759个市场监管网格。网格员利用手机终端开展日常巡查,做好人、房、法人和城市要素数据采集,探索推行了综合监管、分类执法的工作机制,社管网格员与城管网格员、市场网格员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形成工作合力。
兰州市西固区依托三维数字城市管理和综治信息平台,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综治网格化管理。将城区划分为221个网格,农村划分为90个网格,综治网格员手持统一配发的移动终端在全区各个角落巡查,及时发现大气污染、社会治安等城市管理问题,并拍照上传至三维数字中心城市管理平台。依照规定时限,在平台系统实现受理—立案—派遣—处理—反馈—核查—综合评价的闭环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升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质效,推动守护“兰州蓝”工作机制的长效化。
创新网格化服务
构建风险“防火墙”
今年7月21日上午8点,郑州市阿卡迪亚社区网格员李仪峰在手机上看到,有人在微信群鼓动“善心汇”参与者进京上访。他马上将信息上传至郑州市社管信息平台,并和社区干部一起到该居民家中做工作。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劝说,对方终于放弃鼓动上访的念头,同意通过合法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他说。
近年来,一些地方非法集资活动猖獗,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郑州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集,预防非法集资任务艰巨。
郑州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赵志昌表示,“本市明确要求网格员负责辖区内非法集资问题的宣传教育、问题排查、信息上报、协助处置等工作。”
过去,非法集资活动多通过熟人朋友口口相传,有了微信圈、QQ群后,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隐蔽性强,专业部门很难及时发现,而网格员就可以发挥优势“进圈入群”,破解这一难题。
网格员李仪峰住在阿卡迪亚社区,居民建立微信群、QQ群自然把他拉进去,如果有人在群里发非法集资信息,他第一时间告知居民不要上当,并及时上报信息。
此外,针对不上网、易受骗的老年人等,网格员经常上门宣传,提醒他们注意防范,实现宣传无遗漏,全覆盖。
和李仪峰一样,活跃在全市的6万多名网格员,既是宣传员,又是信息员,线上线下发力,部门网格联动,在城乡社区筑起一道道防范非法集资、电信诈骗、传销等风险隐患的“防火墙”。
记者获悉,2016年,郑州市非法集资新增案件数较上一年度下降73.7%,涉案金额下降66.2%。
而在山西,平遥因地制宜,创新了“网格+旅游”服务,围绕古城旅游,对旅游业六大要素实行网格化管理,开展“1+6”平安景区组团式服务,在社区民警带领下,整合村(居)委工作人员、基层综治员、基层网格长、消防监督员、景点安保人员和志愿者队伍等群防群治力量,组建五支“平安景区”服务团队,在古城内矛盾纠纷调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重点人员管控、旅游秩序维护、居民游客服务等五个方面开展组团式服务,助推“平安景区”建设。
为网格员保驾护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不断深化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湖南永州市将1006名街道(乡镇)干部下沉到网格,架起与群众的连心桥,让服务更精准。岳阳市等地开展社区网格警务一体建设,提升网格工作效能。湖北宜昌市通过赋予社区网格员视频巡查权限,配套开发手机“社区E通”终端,让网格员能够更加便捷地发现问题、反馈信息。
海南陵水县在海上设立网格,帮助渔民解决孩子上学等多项问题。浙江台州市开展网格星级评选,进一步激发网格员的工作激情和活力。
浙江台州市路桥区将网格员队伍建设作为网格化管理的重中之重,明确区财政每年保障专项经费2200万元用于网格员队伍建设,选聘专职网格员615名。建立薪酬保障机制,按照每个网格3万元下拨经费确保专职网格员工资薪酬,并建立末位淘汰的退出机制,对工作不到位、考核不合格或造成严重后果的网格员及时予以清退。
银川市金凤区“未来城”小区“互联网+社区综治微服务”平台,实时采集人像同步传入公安机关视频监控平台存储,并与逃犯信息、违法人员信息、重点人员信息等实时关联比对,为治安管控、侦查破案、维护稳定等综治工作提供支撑。
重庆、甘肃、广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不断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提升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2017年8月31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国家标准正式颁布,明确规定网格员可由社区(村)“两委”成员、驻村的乡镇干部、村(居)民小组长、大学生村官、安全员、人民调解员、平安志愿者等人员担任,也可由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聘用社会工作者担任。同时鼓励城乡社区退休的老党员老干部、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党员等到所在网格积极协助开展相关工作。
目前,在中国60万个村(社区)、200多万个网格中,近千万名网格员在保护基层平安,他们凝聚成社会基层治理的坚实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