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为“智慧警务”添翼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

    万物互联构建起全球一体的数字“天网”,海量数据催生出具有超级算力的“天算”,人工智能爆发打造具备超级智能控制的“天智”,现代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为打击犯罪、防控风险赢得先机。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能够让风险隐患变得可知可控,实现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精准防控转变。目前,全国各地正在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提升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城市安保“可视化”

    随着社会步入“互联网+”时代,新技术为政法综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地铁已成为市民最重要的出行工具。密闭的空间、聚集的人流,使地铁面临的暴恐袭击、拥挤踩踏、个人极端案事件风险与日俱增。

    在北京地铁13号线龙泽站,当乘客携带身份证通过感知门时,可以对乘客信息进行前段采集、后台比对,对可疑人员自动报警;如果没有携带身份证件,布设的人脸识别视频监控系统也能实时动态抓取高清人脸图像,并与后台数据库进行碰撞比对,实现对进出站乘客的全时空、非接触身份识别。

    记者了解到,已经上岗的太赫兹门,通过接收乘客自身发出的太赫兹波、毫米波并成像的技术进行非接触式安检,可以对乘客随身携带的中、大尺寸物品进行实时成像,辅助安检员快速发现禁限带物品。该技术比目前人工安检约6秒每人的速度提高了3倍,解决了精确安检与快速通过之间的矛盾。

    此外,危爆、生化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实现对固态或液态可疑物进行“一键式”检测、秒级成分分析,让各种危险因素在现代科技面前即刻现形。

    2016年,北京市西城区应用现代科技,创新建设了“首都政治中心区立体查控体系”。首先,在环中南海区域设立一定面积的防护圈,布设一批高清视频监控点位,在远端进出路口、车站等处建设带有动态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对进出该区域人员全天候、非接触、动态化身份识别。其次,将采集的高清人像接入重点关注人员系统数据库,对可能影响特别区域安全的相关人员实现实时、动态、精细化筛查,并将筛查结果直接推送至一线民警的警务终端。

    据了解,这种人机结合的立体化、智能化查控模式,避免了以往单靠人力核查耗时、费力、缺乏针对性的弊端,使前端核查的效率和应急处突能力增强。

    2017年6月14日,英国伦敦的格伦菲尔大楼火灾,再次让人们聚集“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这个世界难题。在上海,目前高层建筑已达3.1万栋,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有600余栋。随着高楼的增多,只有借助科技力量,打造智慧消防,才能将防患于未然做得更好。

    上海市虹口区白玉兰广场建筑高度约320米,成为浦西第一标高。白玉兰广场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公安、消防、物业等多方合力,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了一套高效的“智慧消防”系统。

    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消防支队支队长谢彬指出,该系统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电气火灾报警系统等互联互通,形成智慧消防物联网,自动发现火灾隐患、自动监测消防安全。   

    他还表示,消防物联网系统既可以动态采集、实时互联整个楼宇“水电气风”等要素的状态情况,还可以将日常巡查、检查情况扫码上传,通过数据的后台分析,及时掌握楼宇建筑的消防设施完好率及故障异常等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将腾讯LBS热力图应用于人员密集地区的安保勤务工作,防范踩踏等公共安全事件发生。

    厦门市按照“预防为主、融合共治”理念,探索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建设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提升预测预警预防能力与水平。

    辽宁辽阳市整合社会视频监控资源,“天眼五护”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所谓“天眼五护”,是将学校、医院、企业、小区、村屯等五类社会单位视频资源进行整合。

    有人说,“天上有眼、地上有人、网上有库”。现代科技安保工作迈入数字化、可视化时代,真正做到“人在动、屏在看、云在算”。

大数据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2016年4月6日上午7时30分许,杭州市上城区一饭店发生一起盗窃案,受害人手机等财物被盗。接警后,民警迅速到达现场,由于当时正值就餐高峰,店内食客众多,一时难以确定犯罪嫌疑人。于是,民警调取了饭店内案发时段的监控录像,运用视频超级搜索工具,自动识别出案发现场所有人员的身份信息。然后输入“盗窃”关键词进行二次身份过滤,很快锁定了嫌疑人。

    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区分局刑事侦查大队信息中队中队长何鑫说:“之前我们通过视频查找嫌疑人比较耗时,都要反复查看监控。现在用 ‘超级搜索’工具,只要把视频导入这个系统,加上关键字,几分钟内就能锁定嫌疑人,大大减轻了基层民警的工作量。”

    据了解,“超级搜索”完成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在逃人员、涉恐关注人员、法院协控对象、临控缉捕对象等多个人像数据建模入库和数据同步工作,运用动态视频人像提取、大数据人像比对等技术,充分融合非结构化数据与公安基础数据,强化批量数据检索功能,实现了自动识别、自动搜索、动态比对的智能化人像搜索。

    2017年6月,杭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收到浙江省公安厅隐性涉毒人员预警模型推送的一条预警线索,立即组织预警研判,发现嫌疑人喻某存在异常行为,并通过技术手段开展经营,成功抓获正在实施毒品交易的犯罪团伙。

    针对当前涉毒形势严峻,浙江省公安厅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涉毒人员行为的预测预警。通过建立关系人挖掘、嫌疑指数测算等分析模型,利用云上全网数据融合计算,在试验性应用中,已预测出高嫌疑指数隐性吸毒人员2.5万余名,推送给全省禁毒部门开展深度研判。

    同时,大数据、云计算不仅能够帮助精准打击、精确预测,而且能够推动警务机制的变革。

    G20峰会期间,浙江全面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动态监测分析社会面涉稳情况,对重点人员、重点群体和重大事件做到动态监测、实时预警。

    这期间,联勤指挥平台统一呈现警力分布、视频监控、治安卡口、警卫路线、重点场所等警务要素,并根据报警位置定位,实现周边警务资源、视频、交通流量等信息实时自动调取,通过一键指挥,同步展开出警、设卡、追缉等警务活动。借助人工智能,科学计算出最优的动态布警点位、数量及巡逻处置路线、时间点等,实现警力资源的智能化调度,提升警务工作效率。

    现代科技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有力破解了一批社会治理难题。苏州开发了“巴士管家”软件,助力道路客运行业治理;天津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全国第一个建成省级安防网危险化学品在线监测平台;广州运用腾讯LBS大数据热力图系统,对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实时测算,防止拥挤踩踏;山东烟台、东营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对视频资源进行实时调用,增强预测预警预防的实战能力;辽宁盘锦运用现代科技,打造“阳光厨房”,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内蒙古将视频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应用于草原牧场管理,促进畜牧业发展。

    太原依托出租车流动平安志愿者队伍,盯住治安“死角盲区”。针对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任务重、城市基础设施老旧、承载力差、部分区域治安乱等问题,太原市杏花岭区在“雪亮工程”试点区建设中,突出视频监控联网应用建设,先后建设高清视频监控探头3.5万个。同时,依托市客运办成立了由400多名出租车司机组建的“出租车流动平安志愿者”队伍,开展全天候、无缝隙的治安巡逻和社会管控,成为全区平安建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现代科技正在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万物互联构建起全球一体的数字“天网”,海量数据催生出具有超级算力的“天算”,人工智能爆发打造具备超级智能控制的“天智”,让现代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为打击犯罪、防控风险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