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艳:展现新时代法官风采

    张秋艳以坚强乐观的性格和顽强坚韧的品质,战胜了疾病和命运的考验,她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病人,依然像太阳花般热情奔放,展现了新时代法官的职业风采。

 

  张秋艳是北京市怀柔区法院民四庭的一名法官,自2001年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怀柔法院工作,先后从事过刑事、民事、知识产权和商事审判工作。三等功、先进个人、个人嘉奖、质量标兵、调解能手等各种荣誉拿到手软,锦旗、感谢信更不在话下。

  16年的郊区基层审判工作,她共参与审理近3000件案件,仅2016年全年,她就审理案件442件,结案400件,全年无发回、改判案件,无信访投诉和廉政举报案件。

  然而,这个个子不高、一脸笑容的女法官曾两次在死亡线上挣扎。积极乐观的张秋艳一边同癌症作斗争,一边用一流的审判业绩展示当代女性法官的职业风采。她用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演绎着自己传奇的人生。

长辈嘱托 扎根郊县

    张秋艳的奶奶是一位农村劳动妇女,老人家对法官的职业很崇拜,认为一位女性如果能当法官,一定会受到尊重。

  尽管小时候的张秋艳还不懂法官具体做些什么样的工作,但奶奶讲述的“打官司、断案子”已经给她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时候,张秋艳选取了法学学科。2001年毕业后更是直接将自己的职业定位在了法院。

  作为北京顺义人,张秋艳选择法院的时候也将目光投到了北京郊县。“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选择留在城市,但我真的想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北京郊区,为这片土地做我自己能做的。”机缘巧合,怀柔法院与张秋艳的双向选择让她在怀柔落地生根。

  参加工作之后的六七年时间,张秋艳从顺义到怀柔的上班路程单程就需要转4次公交,加上步行和等车的时间,需要2个小时,她从不抱怨,也从不迟到早退。

  由于需要照顾多病的父亲,张秋艳始终居住在顺义。早晨5点多起床去上班,晚上7点多回到家里。随着时间的流逝,法院里很多人离开了,很多人以为张秋艳也会离开。但面对时任院长对于人才流失的担忧,她郑重地对院长说:“我不是怀柔人,但是选择了这里,就会永远坚守这片土地。”她做到了,16年,张秋艳始终不曾错过怀柔的晨光。

“审判商”让审理游刃有余

  16年基层法院工作让张秋艳看尽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审判商”更是张秋艳总结多年审判经验提出的审判理念。张秋艳提出,对于基层法官而言,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审判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具备接地气的审判经验和方法。相较于“智商”和“情商”,她将审判案件所需要的经验积累称之为“审判商”。

  正是“审判商”,让张秋艳的审理工作游刃有余,让同事钦佩不已,也让领导放心将最复杂的工作交到她的手中。

  “审判商”通俗地说是办案能力。张秋艳认为,审判过程是个系统工程,贯穿着当事人之间的冲突矛盾、诉讼程序的引导、法律解释的运用、法律条文的适用、法官的公正裁判等。

  近些年,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法院系统招录的都是法律专业院校的高学历人才,在法律知识和理论学习方面都具备足够的能力。“不足的是处理案件的方式、方法和如何接待当事人。”张秋艳说,“审判商”的培养离不开审判实践,离不开大大小小案件的积累,同时,“审判商”的获得对实践也起到能动的反作用,指导了审判工作的进行。

  “案结事不了”是所有当事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将矛盾转移到法院甚至法官个人的情况更让人痛心。“前期工作做得多,后面的事情就稳妥。”张秋艳始终认为,简单的依法判案有时候还会有隐患,让当事人真正放下心防,达到真正的诉求才是法律的作用。

  张秋艳曾审理过一起供暖公司起诉十余商户的先予执行案件,供暖公司在供暖季到来之前为保证全区供暖,改造供暖热力管道,遭到管道道路旁十余个商户的轮流日夜阻挠,多次发生暴力事件。

  时间紧迫,张秋艳详细了解案情后,收案当天便进行现场送达。送达现场,双方对峙紧张,不明人员在叫喊,手持工具的工人也情绪激愤,更有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商户家属,赤裸上身躺在施工现场的沟里呻吟。

  面对这种情况,张秋艳首先安抚商户家属的激动情绪。从下午2点到夜里10点多,她逐一走进每家商铺了解情况、答疑解惑、指导商户正当维权。张秋艳顺利从最后一个商铺走出来,才发现时间已晚。这期间,尽管饭没吃上,水没喝上,但做通了所有人的工作,让她疲惫的脸上掩不住笑容,最终的结果也得到了双方当事人认可。

  张秋艳一直强调,基层法院日常解决的大多都是琐碎的矛盾纠纷,作为一名法官,不在于学历有多高,不在于理论知识有多深厚,更在于如何对待当事人,如何真正化解矛盾,当事人需要的不仅是一份公正严肃的裁判文书,更需要一种尊重和倾听,这就是对待当事人的同理心。

  “审判商”也被张秋艳解析成“一念三心”的机制和体系,即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信念、法律的敬畏之心、当事人的大爱之心及对审判业务的工匠之心。

  张秋艳说,当事人需要的不仅是一份公正严肃的裁判文书,更需要一份带有尊重的倾听、附带耐心的解释,这就要求法官具有高“审判商”。

  多年来,张秋艳秉承这种理念,把群众当亲人,把当事人当普法对象,高质效化解矛盾的同时,练就了高“审判商”。

  在审理一起所有权纠纷案件时,案件的原被告在一次司法拍卖中,私下达成协议:由原告借用被告的竞拍资格。最终原告成功竞拍到涉案商业房屋两层,但只能过户登记到被告名下。双方互不信任,于是原告诉至法院。在对整个法律关系进行梳理之后,张秋艳认为,该案不是简单的确认所有权,还涉及很多问题。面对水火不容的原被告及复杂的法律关系,张秋艳选择从调解入手。可双方当事人见面就吵,互不相让,调解陷入僵局。张秋艳充分运用自己的高“审判商”,先后进行了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庭上调解、庭下调解等20余次调解,双方当事人终于握手言和。

抗癌斗士 不忘初心

  2012年年初,张秋艳调到怀柔法院庙城法庭,这里的案件和当事人都比较复杂,不畏艰难的张秋艳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结案率提高,将诉访杜绝。10个月的失眠让张秋艳很痛苦,“睡觉早点是夜里2点,晚点是清晨快5点了,也该起床上班了。”当时张秋艳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甲状腺癌,这个疾病也会导致失眠。

  这一年,她34岁,正值年富力强的事业上升期,突然的打击刚开始让张秋艳有点失措,就在很多人认为“法场女战士”要就此倒下的时候,手术后的她再次面带笑容回到人们的视野,手握法槌,奋战“法场”。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她的目光更加坚毅、心态更加坦然。

  每两周一次的复查繁琐而痛苦,根据化验单服药将陪伴张秋艳一生。医生更是隐晦地告诉她很可能不会有自己的孩子了。就在张秋艳放弃生育孩子的想法时,女儿不期而至。怀孕初期,她两天内连续去了四家三甲医院,三家医院建议她放弃,因为除了胎儿会高概率遗传甲状腺疾病以外,更可怕的是会增加张秋艳癌症复发的风险。

  然而张秋艳冒着巨大的风险决定生下孩子,但是又一个不幸降临,张秋艳在孕28周被诊断为“中央型前置胎盘”,同时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甲减、瘢痕子宫、子宫肌瘤等多种疾病,这些病症让产科大夫诚惶诚恐,“她这样的孕妇全北京也找不出第二个,大出血的概率是百分之百,就看运气了。”

  孩子的哭声让张秋艳感慨新生命的奇迹,手术中的大出血和医生护士的尖叫让她感觉到了死亡的恐怖,大量输血将张秋艳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人生无常,除却生死无大事。”两次生命线上的挣扎让张秋艳的心胸更加开阔,对待当事人的各种控诉更加从容与坚定。张秋艳对每一起案件发生的根源都进行探寻、化解,每一份判决都给当事人作出法律适用的解释,她以女性特有的细心、耐心、友善的态度赢得了当事人的信任。

  张秋艳以她坚强乐观的性格和顽强坚韧的品质,战胜了疾病和命运的考验,她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病人,依然像向阳花般热情奔放,展现了新时代法官的职业风采。(项曦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