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良心事 做法律人
——记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长余诤
“虽两袖清风,但心怀坦荡。职业生涯里严谨做事,日常生活里纯粹做人。”这是余诤职业生涯的写照。当事人信他服他,同事们敬他爱他,而在他看来,近30年职业生涯,他只是坚守了自己的内心信条:行良心事,做法律人。
他总是戴着黑框近视眼镜,衣着朴实,说话平和,待人真诚实在,冷不防还有些耿直的幽默,聊起天来可以从《红楼梦》侃到《万历十五年》,俨然一名学者。可一旦穿上法袍,坐上法台,他又自有一副不怒自威的浩然气概,是掌控庭审条理有序、收放有度的审判长,也是专业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刑事审判专家。
他是余诤,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党支部书记,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市先进法官。当事人信他服他,同事们敬他爱他,而在他看来,近30年职业生涯,他只是坚守了自己的内心信条:行良心事,做法律人。
严肃又宽容 理性又温情
余诤所在的刑一庭承办的大多是杀人、伤害、毒品等暴力、恶性刑事案件,事实、证据相对复杂,双方当事人矛盾尖锐,所涉刑罚不仅可定人毁誉,断人自由,甚至可判人生死。“刑事案件无小事”是余诤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5年,余诤担任一起故意杀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件的审判长。被告人李某(化名)因与他人纠纷而蓄意以开车撞人形式进行报复,行为失控后又驾车疯狂连撞11名行人,致3死8伤,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犯罪后果和极端恶劣的犯罪影响。案件卷宗材料繁杂,被害人人数众多,媒体公众高度关注,无论是刑事犯罪事实的认定还是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都面临着巨大难度。为了高效审理,余诤带领合议庭成员做了充分的庭前准备。一连好几天,他们废寝忘食地扑在案件上,不仅梳理了争议焦点,还制定了完备的庭审提纲及应急处置预案。
“我们不能打无准备的仗,庭审中的每一分钟都应该有效用,不仅要公正,还要高效。”最终该案得以在1天内顺利完成庭审,并经过后续持续、严谨、细致的工作而顺利审结,李某也因其犯罪行为受到了法律应有的制裁。
这样的情况在余诤的职业生涯里绝不是个例。他甚至还有一项“特异功能”,但凡他承办的案件,哪怕年代久远,案卷尘封,被告人仍会鲜活地留在他的记忆中,甚至有些细节一如当初。
“被告人不是案卷里的一张照片,他是活生生的人,需要以人的尊重和情感去对待他们。我对他们能‘不忘’就在于‘用心’,用心去办好每一件案,即便是被告人穷凶极恶、罪不可恕,也用心认真去对待,这样他就从面目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除了严肃与理性,余诤还怀有宽容与温情。在他看来:“刑法虽然严厉,却也兼具宽容。刑事法官就要心存恻隐、常怀善良。”
于是,他为千里奔波来京想通过庭审探望一眼被告人的家属添置专有旁听席位;他悉心规劝因毒品犯罪而身陷囹圄的年轻被告人,为他们的失足而真诚叹息;他与痛失亲人的被害人家属促膝长谈、耐心安抚。在他的带领和大力支持下,刑一庭的干警们建立起了“爱心志愿队”,关怀在押被告人未成年子女;千里远赴四川,只为将调解款送到被害人的老母亲手里……无数令人感动的故事发生在刑一庭,诸多锦旗、感谢信也一一飞到刑一庭。余诤和他的同事们用宽容和温情传递着公正的温度。
“我们能做的不多,仅仅是工作中力所能及的。我理解的司法为民,就是在公正处理案件之外,多做一点工作。哪怕只是多一点点,也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严厉能惩治犯罪,温情却能治愈伤痛。”
个案着眼用心人
机制建设开拓者
余诤案头上最常见的是一堆堆送来审核的法律文书,他总是埋在一摞摞厚厚的卷宗里,仔细查阅,认真推敲。他的眼睛“太毒”,小到数字、标点的错误都能一眼看出。他要求文书要进行“三校五对”,在他看来,裁判文书就是法官们的脸面,业务水平、职业态度等都能在文书里一目了然。
他还带头撰写调研论文、学术报告、案例分析,积极鼓励同事们勤练笔、多动脑,打造刑一庭“大调研、大外宣”的格局。不仅编撰了《刑一庭2014、2015年度十大典型案例》,还将干警们在司法实践中的思考与探索集结成《江流有声——普通刑事案件审理难点与司法应对》。刑一庭也多次获得“调研先进集体”“新闻宣传先进集体”的荣誉。
在对个案的大力关注,对调研的悉心钻研中,余诤发现通过机制创新,更能推动公平正义的实现,更能实现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余诤积极推动鉴定人出庭制度,起草并推动了《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推进鉴定人出庭作证的若干工作意见(试行)》,并积极在刑一庭的日常审判实践中落实。同时,还积极推进警察证人出庭制度,不仅更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还以倒逼机制,增强警察的人权保障意识。
除此之外,三中院刑一庭推行的精准化办案机制,实现了“简案快办”“精案精办”,一审案件提速,二审案件快审;多层次法官会议机制,以“疑案诊所”“案例茶座”“刑案沙龙”等形式对刑事疑难案件的解决与裁判思路、尺度的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附带民事调解八步工作法”更成为刑一庭行之有效的调解秘笈。
“在个案中发现问题,以集体智慧开拓思路,再建立机制来有效运行,这样才能促进司法实践良性发展、不断进步。在法治建设的路上,我们人人都是探索者。”余诤说。
党建工作领头羊
清正廉洁老黄牛
“党建队建工作关系到同志们的思想纯洁、立场坚定,还关系到集体的团结和融洽,作为党支部书记,余诤从不敢忽视。”同事说。
余诤在担任刑一庭党支部书记期间,把党建队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他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带领同志们走进革命博物馆,走进科普教育展,走进先进人物故事汇,让同志们受到教育,让队伍向心力进一步凝聚。他持续推进的“爱心志愿队”已经成为三中院党建工作品牌,他开展的“刑事普法,青春课堂”成为广受在校师生欢迎的党小组精品项目。他还探索出“党建五三工作法”,践行“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
正是这样,三中院刑一庭涌现出了“全国法院少年法庭先进个人”任莉华、北京市“三八红旗手”汤笑然、刑事审判青年业务骨干王庆刚、兼具柔情与坚韧的结案状元陈旭艳等先进党员,涌现出李永京党小组这一先进党小组,刑一庭党支部还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党支部”,刑一庭连续三年获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不办案的时候,余诤的生活十分简单。他爱好看书,手不释卷;生活淡泊宁静,交际圈简单。
“法官的生活还是简单些好,能保持初心,能安然乐道。”余诤总是这样说,“广厦千间,安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他还把自己对廉洁体会分享给同事们,“廉洁是‘1’,其他是‘1’后面的‘0’,没有这个‘1’,一切都是‘0’。”他在刑一庭全面打造了廉政教育品牌“廉政:你我他”,每年推出数期专题活动,大力建设风清气正的庭室文化氛围。
“虽两袖清风,但心怀坦荡。职业生涯里严谨做事,日常生活里纯粹做人。”这正是余诤职业生涯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