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开启中央党校新学期“第二课堂”

  近日,中央党校新学员观看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大清相国》,这是新学期第一场大型文化展演活动。学校安排学员观看这部讲述清代反腐名臣陈廷敬的话剧,并要求在京的校委委员以及全体在校学员前来观看。

  “但求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忍、等、稳、狠、隐,我为官在世并非靠这五个字。”“我若无力除这山中之贼,我必尽力除去心中之贼!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除。你不要埋怨官场险恶,不用归咎出身贫寒,心中之贼才是你罪孽之源!”一幕幕高潮迭起,演绎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山西才子陈廷敬卷入索尼、鳌拜的派系斗争,不容于顺治朝,钦定的状元位被人夺去,心爱之人成为他人之妻,更被贬离京15载。15年后,康熙整顿吏治,当年意气风发的青衣少年,化身铁腕名臣,智搏奸佞、为民反贪,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许多人了解陈廷敬,是通过王跃文的热销小说《大清相国》。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心愿是把陈廷敬的故事搬上话剧舞台,让更多现代人领略前贤风清气正、道德自守的信仰之美。

  2014年6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原著作者王跃文签订版权合同,正式获得小说《大清相国》的话剧改编版权。2016年6月,话剧《大清相国》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演。首轮演出市场反响热烈,受众覆盖面很广,其中不乏大量年轻观众。

  这一次,话剧面对的观众很特别,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从县委书记到省部级的党员领导干部。“‘我本高洁’这4个字给我印象最深。”辽宁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营口市鲅鱼圈区人民政府区长李宏振回忆最触动他的场景。

  和陈廷敬一同进京赶考的郑恒,是陈廷敬的结拜兄弟。此人也曾心高气傲,却在官场淫浸15年之后,从了“浊流”。伏法前,郑恒挥墨写下“我本高洁”四个大字,痛悔自己失落的初心。“初心都是好的,可惜因为各种原因走上歧路,悔之晚矣。”李宏振感慨。

  “陈廷敬教会我们,一个官员在面临情与法的考验时,怎样艰难地战胜自己。”另一位观众,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熊亚平谈起这部戏带给他的感受。鉴古观今,观察历史人物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操守,能让人有所获益,有所启发。

  用历史的温度观照当下,用当代的思考演绎历史,是话剧《大清相国》最宝贵的现实意义。导演王晓鹰说:“有人适应了浊流,在生活中变异、堕落、丢失;有人保持了清流,经受住了诱惑。从这些人物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到我们自己。”人们看陈廷敬,看他入仕到终老的一生,看他的初心和理想,看他的孤独与无奈,看他对自身价值观的坚守。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这部戏有着更直接的启示——一个官员,如何在长年累月的磨炼中获得政治智慧与勇气,在浊流涌动中依然保有一个“读书人”的气节与风骨。

  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祝灵君从另一个视角看待陈廷敬的反腐事业。他认为剧中陈廷敬有一句话乃点睛之笔:“人可以不怕苦,但不可以孤苦。”反腐败不怕艰难困扰,就怕“一个人在战斗”,必须形成一股合力。

  作为活动的组织方,中央党校图书馆副馆长张学森表示,文化展演活动正在逐渐成为党校教育的“第二课堂”。这次安排话剧《大清相国》来校演出,把它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一项内容,在当下,重温陈廷敬这样一个忠义、仁爱、清廉、实干而低调的清代贤相的故事,恰逢其时。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