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波:做农民工的守护者

  每当成功为群众维权,解决群众疾苦后看到那一双双感激的眼睛,康玉波心里就觉得值了,这也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我会一直把替农民工维权这件事做下去,更好地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当好‘娘家人’。”

 

    高高的个头,戴着金丝眼镜,又白又瘦的康玉波看起来更像是个学者或者白领。而身为北京市门头沟区惠农公益法律服务中心负责人、区农民工维权工作站站长的他,却常年为了农民工的利益奔走呼号。

    2017年4月,康玉波获得了“首都劳动奖章”。除此之外,他还是第五届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法律援助模范个人,4年间为7615位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被称为“农民工的守护者”。

    2013年1月15日门头沟区农民工维权工作站正式成立开始,康玉波就辗转于各个建筑工地,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希望用自己的法学知识和房地产企业法务助理工作实践的经验,为农民工维权。

    “我走上这条路也是机缘巧合,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尽自己的一份力。”康玉波说。

“不能让农民工兄弟

流汗又流泪

    王诚是河北省一名普通农民,2013年离家到门头沟打工,本想靠自己力气养活全家老小,可是谁成想,刚到门头沟不到1个月,意外发生了。

    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出工,干活时一不小心,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腹部被地上的钢筋刺中,鲜血直流。工友们急忙将他送往医院,医生为他实施了手术,切除了长达20厘米的小肠。

    手术后,医生告诉王城他以后再也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了。这对王诚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力,他倒下了,这个家该怎么办?出院后王诚多次与劳务公司交涉,可是劳务公司认为他们之间没有劳动合同,不构成工伤,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王诚找到了农民工维权工作站,康玉波了解他的处境后,立即与劳务公司联系,经过3天的努力,劳务公司终于同意承担王诚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并承诺酌情支付后续的康复费用。当劳务公司将8万元赔偿款交到王诚手中时,这个七尺男儿握着康玉波的手泣不成声。

    康玉波说,他早年来到北京时,也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样的奋斗经历使他对农民工的境遇有着切身的理解,他认为农民工群体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却依旧是一个特别需要社会关注和帮助的弱势群体。

    “农民工兄弟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情况,对守法用法的认识并不高,在现实维权工作中,沟通很重要,要接地气,尤其要取得农民工兄弟的理解信任,否则很容易里外不是人。”康玉波说。

    在他看来,法律援助是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在农民工维权方面也是精准扶贫的保障,“农民工兄弟为了脱贫致富出来打工,如果其正当权益得不到维护,不但扶不了贫,还会让他们流汗又流泪。”康玉波说,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依法办事逐渐成为全民共识,需要法律援助的人越来越少。

当好“娘家人”

    自打从事农民工维权工作,加班就成了康玉波的家常便饭,睡个好觉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他曾创下连续工作36小时的个人记录。

    那是在2016年,没有几天就过春节了,60名四川籍农民工找到了农民工维权工作站。据这些农民工说,他们在葡萄嘴环岛附近的一个工地已经工作了1年多,工程完工了,包工头却消失了,眼看就要过年了,拿不到钱,无法回家与亲人团圆。

    康玉波深知农民工的不易,心里也替他们着急。他简单了解了情况后,立即联系法援律师。他们先后找到劳务公司和总包方,希望他们能够配合找到包工头出面解决问题,但双方相互推诿、扯皮,就是不配合工作,康玉波给他们讲法律规定,讲利害关系,讲法律后果。

    最后,劳务公司终于松口,在劳务公司的帮助下,包工头终于找到了。这时康玉波已经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了。眼看着问题就要解决,双方又因为核算工程款产生了分歧,劳务公司认为工程不符合要求,坚持减少工资数额,农民工听说要扣钱,情绪非常激动,甚至要动手打包工头。

    事发突然,康玉波先安抚农民工情绪,让他们冷静下来,然后让农民工跟他一起检查项目,当看到农民工砌的墙有点倾斜时,他语重心长地跟农民工说:“包工头确实有不对的地方,但是你们也看到了,砌的墙有些倾斜这是事实,咱们的工作就是不符合标准,多拿钱也理亏,你们看稍微减少一些行不行?”看着康玉波布满血丝的双眼,农民工们也做出了让步:“行,我们就信康站长,咱们听康站长的。”

    为了防止包工头再有变化,康玉波主张当场结算工资,当60名农民工兄弟领到血汗钱时,康玉波终于松了一口气。

    从开始介入到拿钱离开,康玉波整整工作了36个小时。两天后,原以为已经回乡的农民工又来到了工作站,这次他们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8个大字:“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康玉波坦言,在工作环境艰苦,收入微薄的情况下,自己上有老下有小,也需要养家,也曾经有过动摇犹豫,但是每当成功为群众维权,解决群众疾苦后看到那一双双感激的眼睛,康玉波心里就觉得值了,这也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会一直把替农民工维权这件事做下去,也希望能够获得各方面的支持,为服务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保障,更好地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当好‘娘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