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下的公证之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传统公证行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公证工作一项新的挑战与机遇。
利用新兴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公证业务领域与质量,提升办公效率,同时也可以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减轻当事人负担的便民宗旨。
为此,我国的公证行业管理者进行了多种尝试与实践,并形成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7月17日召开的全国公证工作会议透露,目前全国公证行业信息化建设方案已制定完成,行业管理信息库等“五个数据库”和公证服务查询系统等“四个系统”建设已提上日程,大力推动公证工作改革发展的信息化正在提速前进。
与此同时,在全国公证工作会议结束之后的7月20日,司法部在其官网公开发布消息,将在北京、天津、四川等10个省市的司法厅进行试点,要求让办理部分公证业务的当事人“最多跑一次”。
针对此番“最多跑一次”试点,司法部要求试点地区要选择服务能力较强、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公证机构,积极稳妥开展试点工作,试点期限为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结束后,司法部将组织各试点地区总结经验,评估实际效果,适时在全国推广。
将惠民和便民做到极致
如何做到让当事人“最多跑一次”?司法部对10个试点省市的公证机构提出了多项要求。
首先就是建设公证业务网络服务平台,在公证受理、登记、审批、出证等环节采用信息化办证手段。比如,对具备网上申办条件的公证事项,要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缴费;充分利用微信、支付宝等平台的服务功能,开展掌上办证业务;有条件的公证机构还可以自主研发办证软件APP等。
其实,这些工作建议的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在一些信息化建设比较发达的地区,这样的设想早已实现。
在北京,一对办理涉外收养事项公证的外国夫妇,就对北京方圆公证处的办事效率赞不绝口。他们本以为会通过一系列漫长而复杂的手续才能解决的涉外收养公证业务,没想到一天就搞定了。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常态。”当被问及为何会有如此“惊人”的办事速度时,北京市方圆公证处公证员刘秉正这样告诉记者。他表示,信息化建设后的公证,如果还让老百姓频繁来往于公证处,“跑断腿”才是不正常的。
刘秉正认为,公证的社会意义是将惠民和便民做到极致。而围绕这一点,公证信息化思维的意义还在于要跟上时代节奏,刷新业务范畴,甚至主动出击,承担更多的“跑腿”事务,最大限度地方便当事人。
“办证有时也不复杂,但对于很多第一次办证的人,办证的手续你不得先跑一趟公证处问个清楚吗?”“你要想不白跑,最好还是先跑一趟问清楚。”“由于对公证流程和提交材料的不确定,有时不惜专程跑一趟公证处,只为实地咨询一回。”这些心声都是群众真实的反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司法部要求要着力畅通咨询答复渠道。具体来说就是,公证机构要在公共网络平台公布提交材料的标准,方便当事人查询;要公开咨询电话和网上咨询路径,努力做到咨询电话一打就通、咨询事项一口说清、网上咨询即时答复;无特殊情形,公证机构或公证员不得要求当事人另行提供其他证明材料。
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曾经办个公证要跑好几趟、排队时间比银行还长、办事流程反复过多、折腾当事人来回跑路的情况都被逆转了,甚至在有些地区,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全部公证流程。
郑晓鹏是最近尝到这个甜头的自然人之一,户籍在北京的他已移居香港数十年。今年8月,郑晓鹏因出国探亲需要办理一项涉外公证,既无法亲自赶回北京,又在当地找不到委托人。正在犯难的他听说北京方圆公证处可在网上受理并递交相关材料后,立即用手机微信完成了咨询和后续业务,并与承办公证员约定将公证书邮寄,完成了这次“掌上远程公证”。
据刘秉正介绍,如今即使不明白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也不用到现场来问,在微信服务号上在线咨询就可以,24小时内必将回复。“而且问题也不仅限于公证,关于民事、商事的法律咨询,我们也可以提供服务。”刘秉正表示。
公证行业要因时而动
不仅是在公证办理的内部流程上,在信息化建设的交流与沟通方面,司法部对于我国的公证工作建设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司法部建议未来一年内,公证改革试点省市的公证机构应加强与外事、公安、法院、民政、国土、住建、卫计、档案等部门的信息互联共享,建立完善公证服务查询系统,为办理公证业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核实手段。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这并不是公证管理模式信息化、集约化发展的第一次尝试。
司法部早前还制定了《公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规定了公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功能要求、流程规范、安全规范和数据的采集、编码、交换规范。这一规范被认为是公证工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指导性文件,从2013年3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而在实践工作中,这些想法早已被一线工作人员所认同。
“公证行业不因时而动,拒绝不断更新自身的服务形态,就很有可能被取代。”刘秉正说。
刘秉正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互联网行业的变化与发展,也在倒逼着公证业务必须不断改革,比如新兴的P2P、O2O、互联网担保等行业的兴起,使得公证业务呈现出了大量的新型工作范畴,这些都促使公证行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开辟业务新形态。
“就像电子银行对传统银行产生了冲击一样,我们不能固化,业务上的突进也是信息化思维的内在要求,对于互联网催生出的虚拟经济,公证在其中的运用和法律问题放到业内目前也无先例可循,只能先从个案中去慢慢探索,总结经验。”刘秉正说。
前不久,方圆公证处就办理了一个“有趣”的案例——电子虚拟财产继承,这是全民拥有网络账号背景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据介绍,去年9月,一名李姓女士来到公证处,提出要求继承已去世的丈夫在某网络游戏中的所有“金币”“装备”“宠物”等虚拟财产。
李女士向公证员表示,这些虚拟财产在变卖后价值7万多元,但网游公司的“客服”告诉她,该公司并没有继承账号的先例。“我们当时也感到很犯难。”刘秉正笑着说,我们曾办理过无数的财产继承业务,但关于虚拟财产继承的还是第一次。
虚拟财产的继承涉及多方面复杂的法律原理,在国内没有完善的法律规定。这个案子递交到方圆公证处业务指导委员会进行了多次探讨。在咨询了大量公证同行、司法系统人员专业意见之后,经公证处公证员与网游公司法务部门多次沟通,最终成功为李女士办理了继承权公证,实现了一次绝佳的业务突进。
刘秉正说,尽管目前阶段我国关于虚拟财产继承的相关规定还不够完善,但是我们不能等。“我们必须主动,必须去不断开拓创新,而这种开拓创新精神应该延伸到我们所有的公证业务上。”
终结“拿证来证”
如今,公证业务不仅在工作模式上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在理念上,一些试点单位借着公证信息化建设的“东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式的改革。
四川律政公证处就是这样的例子。
精简流程,想尽一切办法主动做好服务,这是公证信息化思维的核心。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四川律政公证处尝试终结旧有的“拿证来证”模式,并由此成为该公证处业务发展的突破口。
“拿证来证”,是指当事人必须找相关部门开具好相应证明后才能到公证处办理公证业务。这样的流程经常让当事人卡在诸如“证明我是我”“做手术是自愿”等“奇葩”证明上。
为打通这一流程,四川律政公证处专门成立了“法律事务部”,建立“你说线索,我找证据”的模式,对于群众“开不到、不好开、开不全”的证明材料,委派专业法律人员走出去实地调研,认定证据确凿的,公证处直接开具证明。
据法律事务部负责人李勇介绍,今年2月,一名当事人要求确认继承权,却无法提供亲属死亡证明及相关亲属关系证明材料。法律事务部为此展开调查,在一系列资料查阅和四处询问过后,最后在核实阶段,在亲属公墓的墓碑上发现子女情况与继承申请人在询问记录上的陈述不一致。原来,当事人为了多分财产,故意隐瞒了子女数量,法律事务部在自寻证据时予以证伪。
记者了解到,该法律事务部的功能不局限于证据的代为收集,还能为当事人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据介绍,以往代办房产过户,须有申请办理、出具继承权、领取继承权公证书等6个流程;而现在,只需到公证处法律事务部申请办理公证权以后,等一段时间就可直接到公证处领取新的产权证。同时,“涉外领事认证”“学历认证”等事务也纳入了法律事务部的服务范畴。
“法律事务部只是一个开始,服务群众是没有止境的。”李勇说,律政公证将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时代下的服务意识,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公证服务,走上信息化思维下的未来公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