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凤岗样本
凤岗镇地处广东省东莞市东南部,毗邻深圳,总面积82.42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居)委会,常住人口35万多人,其中户籍人口2.7万多人,人口倒挂现象突出,基层矛盾纷繁复杂,社会治理难度大。近年来,凤岗镇政府以法治化建设为支撑,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涉土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线。
问题排查处理在基层
2016年3月,为贯彻落实东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的决策部署,推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凤岗镇率先成立智网办,斥资4000万元启动该镇“智网工程”建设试点。
“智网工程”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凤岗镇紧紧围绕“一张基础网格、一支专业队伍、一组信息系统、一套工作机制”的“四个一”工作思路,全镇划分为135个基础网格,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把公安、食药品、工商、消防等8个部门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在各村(社区)、工业园区成立指挥调度工作站,顺利推动了社会治理重心下移。
凤岗镇智网办专职副主任邓吐明介绍,“智网工程”把8个入格部门的管理力量和事项、信息汇聚到一张网格,“一站式”的指挥调度格局和联合考评方式,解决了当前部门对村级考评时间不一、报表台账多、信息无法共享等诸多难点问题,避免了大量重复工作,推动了入格部门间以及村级部门间单兵作战向协同善治的转变。
凤岗镇“智网工程”运行1年多以来,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最亮眼的表现是村级社会治理问题排查的处置率。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15日,凤岗镇共登记场所21866家,发出《巡查告知书》10476份,其中问题事件由村级工作站完成处置的占56.02%,正由村级工作站处置的占21.49%,上报镇职能部门处置的占22.49%。该镇15个工作站的投入使用,每年约能为村级减轻社会治理负担2000多万元。
盘活资源,引来金凤凰
推进新型城镇化,离不开、也绕不过土地这一话题。近年来,凤岗镇从“解决土地供需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入手,采取“政府引导、利益共享、多方联动配合”的有力措施,探索出一条化解涉土地矛盾的新路子,为该镇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多个大型项目落户凤岗。
曾经,农村土地流转、拆迁、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等原因引起的涉土地权益纠纷,一度制约着凤岗镇优质项目的顺利落地。采访中,凤岗镇政治办、维稳中心专职副主任温从新向记者介绍了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个案。
2014年以来,凤岗镇官井头村邹某明、邹某兵等村民多次上访,反映辖区内中集项目土地出让价格不合理、民主表决程序不合法、环境存在不良影响等问题,中集项目用地挂牌出让一度陷入僵局。
眼看项目濒临流产,凤岗镇成立了专案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镇政府前期垫付约3亿元,用于土地开发涉及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工程以及用地挡土墙、护坡、排水、供电、供水等配套设施建设。
同时,为最大让利保障村集体利益。中集项目投产后产生的经营性税收收入镇留成部分,凤岗镇每年拿出40%补贴给村集体,并承诺每年给村保底收益1260万元,另外还划出约25万平方米土地给村,作为村集体今后发展的预留用地。此外,凤岗镇政府组织安排村民、股东代表到中集集团位于深圳市坪山的项目进行参观考察,实地了解生产工艺及流程。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凤岗镇官井头村中集项目的涉土地矛盾得到完美的化解。“如今,村民的‘钱袋子’鼓了,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村民生活比过去富足了不少。”温从新表示,此后,凤岗镇再没遇到过涉土地纠纷村民上访的阻力,对后面的几个大项目落户凤岗镇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