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守护百姓平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连续推出了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治安防控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治理取得新进展,党中央锐意探索和解决社会建设领域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多方面开拓社会治理新境界,建设平安中国。

创新机制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是近五年中国社会治理新实践的重要特征。特别是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不断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制定《“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统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整合集中资源力量,为推进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数字动力引擎。

  陈宇耕是贵阳市的一名网格巡逻民警。今年112日,他在巡逻过程中听到有人大喊“餐馆着火了”。他赶到现场发现,由于空间狭小,消防车无法进入,他紧急与队友从巡逻车中取出干粉灭火器灭火。因为救援及时,大火未造成人员伤亡,餐馆的财产损失也得到有效控制。

  这种网格化接处警的背后,是贵阳市大数据指挥中心在发挥效能。贵阳市公安机关通过升级110接处警平台,打造大数据指挥中心,改变以往“层层转警”局限,由指挥中心直接“派单”到各网格民警,处警时间进一步缩减,重点区域1分钟响应,其他城区5分钟内接处警。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需要调动各地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同样是网格,浙江湖州南浔区创新推出“一格一警”,靠的就是“群众基础”。南浔将警力“撒”入百姓,让民警成为“小网格”中的“大管家”,组建起以网格长、网格信息员、平安志愿者为主要成员的群防群治“朋友圈”。

  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特大城市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强化网络化管理,大力推行基层治理信息化,打造“智慧社区”,不断提高城市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逐步整合公安、消防、交通、城管执法、环保、民防等部门和社区物业、社会单位等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本区域网格化服务管理全方位全时空全覆盖;把服务管理事项落实到网格,标注在统一的电子地图上,实现精确定位、定人、定责,一旦发现问题,就会被迅速、精确地记录和确定下来,并由相关责任人立即进行处理,实现了服务管理的精细化。

  此外,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时有发生,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扰乱金融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全国公安机关推动建立立体化、社会化、信息化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对金融风险发现、预警能力。同时,推动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有机衔接,综合运用刑事、非刑事手段处置化解风险。

  把科技革命与机制变革融合起来,将会迸发巨大的创造力。近5年来,全国政法机关运用智能化手段,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实时关联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轨迹,从中找到犯罪规律或趋势,推动由事后追溯向事前预测预警预防转变。把大数据应用与社会治理创新深度融合起来,提升社会治理的层次和水平。

更高起点全面推进

平安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安建设”被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围绕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推出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治安防控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举措。

  当前,传统犯罪不断变换手法。公安机关坚持打击、防范、治理并举。对黑恶势力,立足系统治理,健全对涉黑涉恶犯罪人员监管、防控机制,逐步完善涉黑涉恶犯罪线索举报、移交制度,防止其坐大成势。对毒品犯罪,按照综合治理思路,深入推进打击制毒、堵源截流、预防教育、强制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减少毒品危害。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深化“互联网+”在打拐领域应用,推动形成“全民反拐”局面。

  近年来,校园暴力、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司法机关按照系统治理、综合施策要求,落实政府、学校、家庭的责任。统筹做好法治宣传教育、道德熏陶、心理疏导工作,完善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早期干预机制。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社会公害,给人民群众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相关部门逐步完善银行账户异常资金交易风险防控系统,对异常资金交易及时采取紧急停止支付、快速冻结措施。

  另外,网络贩毒、贩枪、传授制爆技术等犯罪猖獗。各地警方进一步完善部门警种协同作战机制,健全涉网犯罪案件联合侦查打击等工作模式,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同时,加强与金融、电信及互联网企业合作,加大对网络犯罪产业链打击力度,从根本上遏制网络犯罪高发势头。还进一步探索“互联网+社区”警务工作新模式,发动网民、群众提供线索,与时俱进地打好对网络犯罪的人民战争。

  恐怖袭击是对公共安全的最大威胁。近年来,中国警方深入开展反恐国际合作,深化“去极端化”工作,促进反恐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

  针对环保类群体性事件,政府、企业、群众之间搭建协商平台,建立第三方参与的评估机制,找到项目落地最大公约数。引导群众科学认识环境风险,理性表达利益诉求。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新局面。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司法责任制改革全面推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逐步推行。制定实施干预司法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实行立案登记制,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得到坚决纠正,司法职权配置不断优化,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