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愧的人民调解员
——记西安市雁塔区“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张兴无
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被西方誉为“东方一枝花”。目前,我国有近500万人民调解员,调解内容涉及家庭、债务、医疗纠纷等,基层调解员更是游走于情与法之间,拿捏着情与法的平衡点,他们耕耘在基层的维稳一线,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与辛劳,担当起平凡而光荣的使命。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省劳动模范”张兴无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30年如一日,口头调解2400多件,形成案件文书调解80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到100%。
“有矛盾纠纷,找老张”
“有矛盾纠纷,找老张。”这是西安市百姓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口头禅,其中包含着百姓对他多年来人民调解工作的赞赏和信任。
张兴无1978年从部队复员后就干上了这项工作,他怀着一颗对调解事业的赤诚之心,一干就是30多个春秋。2012年5月,以张兴无个人名字命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挂牌。平日里无论谁家遇到磕磕绊绊、矛盾纠纷,都会找到调解室,让他来说一说、理一理。他用法和情、用关爱群众的真情实意,耐心化解每一位当事人心中的怨气、痛苦和无助,最终让他们握手言和,让他们烦恼而来,满意而归。成了远近闻名的调解高手。慕名而来调解矛盾纠纷的人络绎不绝,从雁塔区到整个西安市乃至全省,跨省的也比比皆是。
成都市金堂县53岁的个体户杨玉琼是专门经营陶瓷生意的。2016年春节前夕,她从成都赶来西安,找到拖欠她货款的西安商贸某公司老板。当地老板不但不付款,还将她拒之门外。杨玉琼在网上查到了西安知名调解员张兴无的名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老张打了一个求助电话。接到求助电话时,已是晚上11点。张兴无二话不说,冒着寒冷的天气,骑着电动车直奔拖欠货款的老板家。
那位老板不让张兴无进家门,张兴无侧身挡着门,一只脚跨进老板的家门,从经营诚信到合同法,从换位思考到人之常情,苦口婆心足足讲了1个半小时,终于说服和打动了老板,第二天中午双方签署了分期付款协议。杨玉琼为了表示感激之情,特地制作了一面写有“无私为民解难愁,真情温暖感人心”的锦旗寄了过去。逢人便夸“西安有这么好的人民调解员。”
“不为名利和头衔,
只求为民多奉献”
有人对张兴无不理解,问他你如此艰辛图啥?他哈哈一笑回答说:“我是一名老党员,从我入党宣誓那天起,就把我的一生交给了党,为人民服务是我不变的初心,只求奉献,不图回报。”
2016年9月,和平村工业园柯达电炉有限公司一位工厂职工在上班检查工作期间因突发性疾病意外死亡。死者家属闹到厂里。双方邀请了一位中间人来商谈。中间人说了一句“因为是突发性疾病死亡,厂方并没有责任。”让家属情绪失控,中间人被家属团团围住,差点发生流血事件。
厂方邀请张兴无帮助调解。他赶到现场,第一件事就是做好安抚家属情绪的工作。握着老人的手动情地说:“白发人送黑发人本身很悲伤,我也十分同情和理解。为了让死者早日入土安息,根据工伤规定,我一定会公正为你们做出调解!”然后作了自我介绍。
他的一席话,使当时失控的场面一下稳定了下来。双方同意由张兴无来调解。张兴无要求双方派出代表,并根据《劳动法》和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协调。家属与厂方最后达成协议,一场即将暴发的流血事件被化解。死者家属还特意给张兴无送去了一面写有“不厌其烦平纠纷,高效务实显风采”的锦旗。
没有金刚钻,岂敢揽瓷器活?
说起张兴无为什么有这么高的调解成功率?张兴无笑说:“除了用法和情,更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为自己的成功调解插上翅膀!”
去年,59岁的他,通过自考拿下了大学文凭。在这期间,他还报考了婚姻咨询师资格证考试。学习班里数他年龄最大,最终全班只有三个学生通过了考试,其中就有张兴无。
张兴无就是凭借这种不断学习进取的精神,扎实的法律知识功底,在调解各种矛盾纠纷中得心应手。他爱学习,爱思考,十分注重总结和探索基层人民调解新模式、新方法,总结出了“法与情”“背靠背”“面对面”等诸多调解方法。省内外司法部门专门邀请他讲课,传授调解的新经验。
张兴无编写了许多成功调解案例。其中,20件案例被陕西电视台法制栏目组选用,并拍摄成节目,在全省播放;他所撰写的《如何重视基层法治建设》的建议得到了西安市人大的认可;他还编印了法治宣传小册子,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对象分类开展法律讲座,有效地提高了普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