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网络安全生态峰会召开

专家:打击网络诈骗、治理“黑灰”产业需要社会共治

  本报讯(记者汤瑜) 近年来,传统违法犯罪向网上蔓延,网络黄赌毒、盗窃、诈骗、传销、贩枪、传授制爆技术、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等黑灰产业增多,严重影响公共安全。

  7月27日,2017网络安全生态峰会召开,由公安部经济犯罪与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的“新安全 赋能平安中国”防控网络违法犯罪分论坛在京举行,有专家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搭建各类平台,采取数字化手段开展侦查,获取违法犯罪线索和证据,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诈骗电话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上半年,中国大陆以外的诈骗电话已经翻倍,这些电话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香港的诈骗电话上涨了101%。”国务院联席办钱盾反诈平台专家沈杰在会上透露。

  当天,钱盾App发布了《2017年中国反通讯网络诈骗报告(上半年)》,报告显示,随着国内手机实名制的完善,诈骗短信的国际化趋势明显。2017年上半年,钱盾App拦截到的诈骗短信中,有接近5%来自中国大陆以外,其中大部分来源于东南亚及中国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是除中国大陆外另一大诈骗短信来源地。犯罪分子跨境作案,追查线索难,给警方追赃带来很大难题。

  数据还显示,今年上半年的诈骗短信中,股票交易诈骗占73%,另外8%为赌博欺诈,假冒银行和假冒客服诈骗分别占5%和4%,之后是兼职求职的诈骗短信。  

  此外,国务院联席办钱盾反诈平台联合多地公安反诈中心、蚂蚁金服安全管理部的数据分析发现,在通讯网络诈骗中,资损程度和受害者年龄呈正相关的关系,年龄越大,其资损的金额就越大。中老年人一旦被骗,有可能倾家荡产。

  由于大部分老人对社会信息接收较少,手段高明的诈骗分子常利用老年人进行诈骗。沈杰说,假冒公检法部门是老年人易中招且资损金额较大的骗局。

“像治理老赖一样治理欺诈者”

  近年来,中国打击网络犯罪取得一定进展,但绝大多数社会机构的服务网站往往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技术能力,成为黑灰产传播过程中被恶意利用的对象。

  7月27日下午,2017网络安全生态峰会“安全与秩序”互联网黑灰产打击与治理论坛上,有专家指出,整个互联网生态的风清气朗,不仅要司法机关保障,还需社会共治,从搭建互联网信用体系入手。

  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近1年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在黑市上泄露的个人信息达65亿条次,在中国,平均每个人的个人信息被至少泄露了5次。

  曾做过20余年警察的蚂蚁金服集团安全管理部总经理邵晓东指出,洗钱、木马传播等互联网黑产,本身是违法犯罪,但不容易被直接发现。批量注册、打码平台、炒信等互联网灰产,违反商业道德,缺乏监管且游离于犯罪边缘,这类产业往往被利用实施犯罪行为。黑产、灰产交织,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

  “要从立法完善、司法协同、政府监管、企业合作、行业共享、全民参与六方面,共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外部生态。”他说。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李玉萍称,为应对互联网黑灰产,“两高一部”自2011年起,发布《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系列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但整个互联网生态的风清气朗,不仅需要司法机关保障,还需社会各界共治,从搭建互联网信用体系入手。

  “要构建互联网信用体系,像治理老赖一样治理欺诈者。”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总监连斌坦言。

  去年12月,南京中级法院宣判,被告人董某因雇佣并指使被告人谢某,多次以同一账号恶意大量购买竞争商家商品,不付款或立即退货,致使电商平台认定董某的竞争商家从事虚假交易,而对该店铺商品作出商品搜索降权的市场监控措施,造成该公司损失十余万元。法院认定董某和谢某犯破坏生产经营罪。对此,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刑法研究室主任刘仁文指出,刑法中很多罪名经过合理解释,可以应对网络时代新形势下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