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评出30余件获奖作品
张文显出席终评会并讲话
本报讯(记者钟安安) 近日,第五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终评会在中国法学会机关多功能厅举行。评审委员会讨论通过《第五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终评办法》,全体委员郑重签署《评审承诺书》。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出席终评会并讲话。会议由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王伟国主持。评审委员会对进入终评的112件作品(含18篇直接进入终评的第十二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一等奖论文)进行了集中书面评审。18位评审专家按照不同学科分为6组。各组专家对作品进行认真审阅,按照评审标准单独打分,再充分讨论,推荐获奖名单,交由评审委员会集体讨论。之后,评审委员会全体成员进行无记名投票,最终确定拟获一等奖作品1件、拟获二等奖作品5件、拟获三等奖作品10件、拟获提名奖作品17件。
中国法学会高度重视本次终评工作,专门成立了第五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终评专家委员会,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担任评审委员会主席,党组成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和王其江担任评审委员会副主席,来自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的18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评审委员。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副所长王伟国担任秘书长。
张文显受陈冀平书记的委托,代表中国法学会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张文显指出,“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评选活动于2013年正式启动,经过4年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评选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评选的质量和效率稳步提升,已逐步成为发现、汇聚和培养青年法学法律人才,推动法学理论、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创新的又一重要品牌。
张文显副会长表示,设立“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主要是为鼓励广大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向董必武等老一辈法学家学习,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紧紧围绕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开展研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本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评选活动再次得到法学法律界的积极响应,在短短的两个半月时间内,评奖办公室共收到申报作品325件。其中,专著74部,论文251篇。7月12日,初评会成功举行。经过初评专家严格公正评审,遴选出94件作品入围终评,其中论文67篇,专著27种。另外,根据《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评选和奖励办法》,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主题征文一等奖并符合“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评选条件的18篇论文,直接进入该奖项终评。
张文显指出,中国法学会高度重视评审专家的权威性、评审过程的透明度和评审结果的公信力。希望各位专家秉承学术公心,恪守学术精神,以对青年法学法律人才负责、对法治中国建设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公平公正地评选出优秀作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宣读了《第五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终评办法(草案)》,评审专家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终评办法规范细致、严谨可行,并予以鼓掌通过。
为保证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终评办法要求评审专家签署承诺书,保证秉持学术公心,恪守学术道德,认真对待每一件参评作品和每一位作者。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王敏远教授宣读了《专家承诺书》,全体评审专家均表示认同并在承诺书上签名。
终评程序分为单独打分、分组推荐、集体讨论、无记名投票等四个环节。为提高评审的权威性和评审效率,18位专家分为6组,每组3名专家,全部候选作品根据选题与评审专家研究领域的关联度也分为6组。评审专家从作品的选题立意、研究方法、论证过程、文字表达、观点结论、成果转化等多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单独打分。在完成各自的打分后,同组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充分交换评阅意见,形成了一、二、三等奖和提名奖的推荐获奖名单,并对所推荐的一、二、三等奖作品逐一撰写获奖理由。
各组推荐名单汇总后,在张文显的主持下,评审专家们进行了集体讨论。各小组专家先介绍本组推荐作品并阐释获奖理由,再由全体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议。随后,评审委员会全体专家进行无记名投票,确定了拟获一等奖作品1件、二等奖作品5件、三等奖作品10件、提名奖作品17件。最后,评审委员会全体专家在终评结果上郑重签字。终评会历经3个多小时圆满结束。
终评结果在中国法学会网、中国法学创新网上公示。
第五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的颁奖仪式将在今年8月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上举行。届时,“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奖励委员会将以中国法学会的名义,对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一等奖获得者将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