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司法战线的执着坚守者
无论是日常的法治宣传,还是围绕市、区、街道的中心工作,王季桃和她的团队都能够主动作为。在北京市丰台区司法局的指导下,她带领新村街道司法所积极参与本地区拆迁腾退与疏解整治工作,切实将辖区法治宣传工作落在实处,赢得了地区领导、居委会与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
——记北京市丰台区新村街道司法所所长王季桃
从事司法行政工作已13年的王季桃依然热爱着这项工作,她的热情不减当年。
2004年,从部队转业的王季桃来到丰台区司法局工作。十余年时间里,她扎根基层司法行政战线,从一名普通的司法助理员,逐步成长为司法行政战线上的多面手,曾先后担任基层司法所的司法助理员、副所长、所长。
2014年11月,王季桃开始担任丰台区新村街道司法所所长一职。工作中,她心系大局,思路开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努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此时,王季桃更加感觉到这份工作的价值,她也越干越喜欢这项工作。
就在去年,新村街道司法所获得了丰台区优秀司法所称号。在王季桃和全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新村地区几年来社会秩序良好,辖区和谐稳定,有力维护了地区的一方平安。
疏解整治促提升
近两年来,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新村司法所积极参与,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新村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50.2平方公里,人口20万,常住人口13万,有32个社区,4万多户。新村街道的违建、地下空间、群租房、出租大院等问题相对突出。新村街道司法所共有正式工作人员4人,监狱派驻负责社矫工作的矫正干警2人,协管员3人,工作任务繁重可想而知。
辖区内的铁路林场和看丹村是新村街道司法所工作的重点。铁路林场私搭乱建、出租大院问题严重,大量流动人口租住,一些10多平方米的房子甚至被搭成二层小楼,拆违工作任务量大而艰巨。而从去年10月启动的看丹村棚户区改造工程,涉及1000多户人口,拆迁过程中同样涉及大量法律问题。
在拆除铁路林场违建过程中,一位租户对政策不理解,要求依法解决,并来司法所咨询。王季桃对他说:“你这是违建,是违法建设,来主张权利不太适合。”接着又给他讲解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知识,这位租户最终觉得这事自己确实有点不对,表示愿意配合拆违建工作。
“我姑爷是倒插门来我们家的,户口在这儿,我们应不应该给他拆迁款呢?”看丹村由于农居混杂,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家庭内部析产、继承的矛盾纠纷,而如果家庭内部成员之间没有达成共识,就无法签字,不签字就会影响拆迁进程。
在这种情况下,新村街道司法所主动作为,第一时间与看丹村联系,介入到看丹村居民户家庭内部矛盾纠纷的疏解调处工作中。从去年10月开始,司法所派专人在看丹村现场进行调解。调解员潘礼群每天不辞辛苦到村里上班,他现场办公,调解一户签字一户。到现在,经他手调解并形成调解协议卷宗的就有33户,33份调解协议涉及金额1.2亿多元。
有效提升矫正帮教质量
自担任新村街道司法所所长以来,王季桃和全所人员时刻把地区的和谐稳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丰台区看丹村有一位刑满释放的孤寡老人陈某。陈某今年已经84岁,在上个世纪50年代,她因犯罪被判刑15年,关押在河北邢台监狱,刑满释放后留在监狱当工人,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退休后才回到原籍看丹村。
因为无住所,陈某住在弟弟家临时搭建的一间小平房中。这次看丹村拆迁,按照政策她什么都没有。在拆迁过程中,老人因为无家可归拒不搬出房间,多次协商未果,拆迁进程受阻。
新村街道司法所的调解员和社区以及街道调委会前后七八次去老人的家里。考虑到陈某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司法所在派调解员做老人工作的同时,协调看丹村为老人解决了实际困难。由村委会为老人租了房子,房租、水电费由村委会出,一直到她身故为止。最终老人顺利搬出,事情也圆满解决。
目前,新村街道辖区内有“两类”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35人,帮教对象111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新村街道司法所辖区的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一直是零。每个月,新村街道司法所都会对辖区内的“两类”人员进行走访,了解这些人员的心理,对症下药。
去年,司法所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辖区内一名矫正对象举止神态都不太正常,精神也恍恍惚惚。于是,司法所留下一名年长的女干警和她聊天。这名矫正对象说自己特别抑郁,快疯了。原来,因为一些原因,这名矫正对象犯了罪,被判了缓刑。期间,爱人要和她离婚,不仅要分她的财产,还要带走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司法所对她特别关注,每个星期一定要和她联系一次,社区民调主任也重点关注她。此外,司法所还为她找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替她解开心结。这名矫正对象在司法所的帮助下走了出来,办理了离婚手续,开始勇敢地面对今后的生活。
“在我们的宣传教育下,‘两类’人员不但不给社会添乱,还想着怎么回馈社会。这是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王季桃说。
今年4月,社区两名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过程中,通过司法所的法治教育工作,不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多次找到司法所,希望能利用自己的专长回报社会。原来,这两人曾经在以非手术矫正近视为主的公司任职,并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好地改造自己,新村街道司法所及时联系了有需求的学校。两名服刑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PPT及游戏与学生们开展互动,使学生们通过图解认识自己的眼睛,学会如何使用和保护眼睛的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做“法律明白人”
为了提升辖区“两委一站”工作人员、积极分子、辖区非公企业、学校相关人员的法律知识,培养一批“看得懂法律、讲得出政策、用得通法规”的学法用法典型,2015年3月,新村街道启动了万名“法律明白人”培训工程。旨在通过“法律明白人”这一教育培训工程,在辖区范围内形成一小片带动机关社区学法用法一大片的氛围。
“法律明白人”的培训主题鲜明,每年都会提前制定培训计划。针对机关工作人员,由大学老师、法庭庭长、律师进行行政法的培训,以提升机关工作人员自身的法律知识,依法行政。针对社区和“两委一站”,通过组织他们去法庭旁听,参观监狱,参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等形式的培训,达到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目的。
同时,针对居民的培训,每个社区都启动了移动课堂,每月开课一次,并针对社区不同情况,会有一个系统的课程安排,由专业律师授课。
新村街道司法所还利用社区的智慧平台,设立了司法行政专线,并建立微信群(人民调解群,法律顾问群)。微信群构成人员主要有居民、社区负责调解的干部、社区的书记、主任,居民遇到法律问题随时可以反馈。
截至目前,辖区已开展各类活动近3000余场,累计参与4.5万人次。街道接待群众来信来访量同比下降了50%,调解件数同比下降了25%。街道机关和社区全体党员干部、广大社区工作者的法律素质、法治观念不断提升,辖区内单位、广大居民群众学法用法的“好习惯”逐步养成,“法治小气候”初具规模。
法治宣传打头阵
新村街道的所有重点工作都是法治宣传先行,而每一次新村街道司法所都是打头战。普法班车每个月都要到社区去,由专业律师开展法律咨询活动。
2016年10月,丰台区“七五”普法启动时,新村街道司法所率先在32个社区成立了32支法治宣传疏解先锋队,下设162个宣传小分队,成员由社区干部、党员积极分子、楼门长,社区居民组成,建立网格化疏解法治宣传责任区,包楼到户,包街到路。由新村街道司法所对先锋队进行培训,宣传小分队由先锋队来培训。
为了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新村街道司法所还精心编写了丰台区新村街道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法律政策宣传手册,印制5万册,每户1册。手册根据所辖区域的特点,内容针对性很强,涵盖地下空间安全整治、群租房整治、出租大院安全整治、违法建设整治四方面内容,详细分析了违法建设、群租房、地下空间、出租大院等每一项重点工作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违法后果。
手册内容完全由新村街道司法所原创,许多工作对象在接到手册后意识到自身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从工作开展初期对工作的不认可、抗拒甚至阻挠工作人员的疏解工作到纷纷自行拆除,取得了良好效果。
王季桃常对所里工作人员说,做司法行政工作,眼睛要小,心要大。眼睛要小,是能看到细微处,要细致;心要大,说的是任何事情都和法治相关,没有什么是职责范围之外的事。相反,要尽力而为,真正能为老百姓为辖区普法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新村街道司法所的工作也得到了丰台区司法局的大力支持,区司法局的领导经常下来指导工作。而新村街道司法所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及时向上级反馈,寻求支持。
前段时间,司法所工作人员发现,早晚高峰的时候,地铁站、公交站上车下车的年轻人比较多,流动人口也比较多。下一步,司法所将在这两处地方进行法治宣传工作,计划吸纳文明引导员来做法律宣传志愿者,给他们配发一些法治宣传便民服务袋,把需要宣传的一些纸质的宣传物品放到里面,让年轻人和流动人口自取。此外,司法所还将做调研,看看辖区内到底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如何把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帮教等工作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司法所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让法治宣传工作能做得更加细致,更全面,让辖区居民都能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