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油大港石化 彰显社会责任 打造绿色生产企业
“环境保护难度最高、风险系数最大”的装置大检修期间,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面对京津冀环境治理“大考”,敢于向污染行动“亮剑”,敢于做出环境治理“四不”承诺,敢于向公众敞开大门,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保自信。
“6·5”世界环境日前,首次实现连续三年长周期运行目标历史性突破的大港石化,以开放的心态亮出“底牌”,诚恳邀请国家环保部、天津地方政府部门领导、人大代表及油区居民代表,走进热火朝天的装置检修现场,共同见证大港石化打造全流程绿色生产企业的决心和意志。
“四不”绿色承诺让民众放心
“真没想到,厂区绿化比小区还好,装置大检修空气中也没有什么异味。”在大港工作生活了20多年、第一次走进“炼油厂”装置检修现场的区人大代表不禁发出由衷赞叹。
“大家知道,炼油装置停工、检修、开工过程属于非稳态,几百个塔、容器,上千条管线都要经过吹扫、除臭、钝化后打开检查维修,稍有控制不当,很可能造成一定的环境影响,居民关注度高,也是环境问题高发的极度敏感阶段。为严防环保风险,我们坚决履行‘油不落地、气不上天、声不扰民、尘不飞扬’绿色检修承诺,精心呵护美好生态家园,与京津冀民众共享碧海蓝天。”大港石化检修总指挥胡乙川的话语掷地有声。
“为高标准管控检修环保风险,大港石化提前两年备战检修,成立检修领导小组,科学编制检修方案,建立安全环保风险管控体系,通过创新检修管理,补强技术措施,步步设防,严防死守,精准‘定制’绿色检修,打造实实在在让公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绩效。”大港石化机动设备处处长苗海滨介绍。
据不完全统计,大港石化装置停工、检修、开工期间,预计多回收废气3万立方米、废油60吨,节水2万吨。
将污染关进“科技”的笼子
面对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大考”,大港石化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员,始终以科技为利剑,围绕企业“三废”治理难题不断“亮剑”,倾尽全力抓好全过程绿色生产,实现装置从生产到停工检修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环保,助力京津冀污染防治,倾心呵护碧海蓝天。
“在污水处理上,大港石化针对炼化高浓度含油废水,研发微生物处理技术,将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菌群进行特殊筛选、培养、驯化,形成独特菌种,专噬高浓度废水中的污染物,使其分解、降解,将COD从2万毫克每升降至500毫克每升以下,效果显著!”大港石化莱特公司经理孙洪泉向记者介绍。
伴生于炼油生产过程的废气,不仅对环境有害,更是公众深恶痛绝的“异味”之源。为最大限度回收废气,使其变废为宝,大港石化不惜斥重金,将原每年5000吨硫磺回收装置,扩能为每年1万吨,把废气中污染环境的“恶臭”气体硫化氢转化为高效产品硫磺,回收率达到99.8%,每年回收硫磺7000余吨,实现了保护环境与创效双赢。
巨资投入
助力绿色京津冀建设再升级
从绿色理念到绿色行动,从绿色生产到绿色检修,大港石化绿色发展脚步不断加快;从环保新标准到生态新要求,从做好当前到谋划未来,大港石化逐梦绿色的脚步从未停歇。
截至2016年,大港石化产品质量升级9年内实现“三连跳”,汽柴油产品100%达到国Ⅴ标准,并成功生产95#京Ⅵ标准汽油直供北京。2016年12月至今,累计供应量近12万吨,成为中国石油首批供应北京市场京Ⅵ标准油品的企业之一。
面对当前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攻坚重任,大港石化在认真落实国家环保政策法规,持续推进产品质量升级的基础上,斥资1.78亿元,重点实施VOCS减排、氮氧化物治理等12大环保专项提标改造工程,打造环保管理升级版,为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再出重拳,以实际行动回应民众关切。
为进一步升级产品质量,大港石化计划再投资2.3亿元,建设25万吨/年催化轻汽油醚化和10万吨/年烷基化装置,使汽柴油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国Ⅵ标准,切实打造企业产品绿色品牌。届时,大港石化将以更强的绿色竞争力在京津冀环境治理“大考”中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