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问道创平安

  谈及政法工作的着眼点,作者认为,重在实现协同善治、助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民主幸福这三要素。政法干警要围绕这一着眼点,当好社会管理的履职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执法行为的督导者、平安社会的打造者。

——读《政法印记》有感

 

  

  最近读了民主与法制社组编、谢伟主笔的新书《政法印记》,惊叹之余,有3个“看点”可向读者诸君推荐。

  一曰情系“天河政法”那个“点”,即该书赖以产生、形成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任何著述,都是一定历史地理条件下的产物,《政法印记》亦莫能外。在该书的“一线问道篇”,问来问去,言必称天河。何以如此?盖因作者主事就职于此,职责所在。凡与天河政法相关之事,诸如“平安建设”、信访维稳、“三打两建”、社会治理等等,他不能不问;凡与天河政法事业进步发展相关之事,诸如学习“枫桥经验”、借鉴新加坡的“厉行法治”、政法队伍建设等等,他不能不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统筹谋划天河的政法工作时,既能扎根天河,又放眼新型城镇化建设,放眼天河区在华南的地位,故使他主持的天河政法工作既源于天河,又高于天河,遂有了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兄弟地区也好,兄弟政法机关也好,其政法工作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总有一个从低到高、由简到繁、由不发达到发达的过程。我们今天看到的天河政法所走之路,或许就是中西部地区城市法治建设中将行待续之路。读者诸君如有政法中人,且又是有心之人,就有可能从中多取他人之长,避他人之短,在政法工作实践中就少走一些弯路。

  二曰孜孜以求“那份情”。在该书“深度调研篇”中,洋洋洒洒的调研文章扑面而来。论及司法公信力、社区治理、涉农维稳等等。总之是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有相应的调研,有什么突出重大的问题,就有相应的深度调研。这得益于作者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也得益于他从实践中求真知,问计于民的人文情怀。因为调查研究,既是工作方法,更是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既是寻求化解矛盾之策的必修课,更是寻求造福于民之举的必修课;既要直面问题,寻根溯源,更要举一反三,发挥探路引导作用。于是乎,涉及流动人口大量涌入而带来的“群租房”“房中房”问题,进入了作者文案;涉及城市化、市场化的“住改商”“住改仓”的问题进入作者文案;涉及农村向城市过渡的“农改居”“外嫁女”的问题进入了作者的文案。彰显了作者那份敢于直面问题、努力寻根溯源寻求破解之道的勇气,颇令人赞许。

  三曰忠贞政法事业的“那份爱”。《政法印记》一书中可读性较强的内容,我以为在“附录:媒体访谈”部分。因为有记者的介入,在一问一答的互动过程中,谢伟这个人和他从事的政法工作由平面到立体,鲜活起来了。比如,谈及政法工作的着眼点,作者认为,重在实现协同善治、助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民主幸福这三要素。政法干警要围绕这一着眼点,当好社会管理的履职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执法行为的督导者、平安社会的打造者。谈及管理与服务,作者认为,要摒弃以往那种重管理、轻服务的模式,实现以物本型社会管理向人本型社会管理的转型,实现从行政型管理向“法治型”社会管理推进,实现从强制型社会管理向自觉型社会管理演化。诸如此类,作者在访谈中如数家珍。由此我们不难感受他对政法事业的那份衷爱。正是因为作者心中有爱,且行且思,才诞生了这本引起我共鸣的《政法印记》,殊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