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热播背后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它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其受到广泛的欢迎,说明反腐已经在社会上达成高度共识。

 


  

  表面憨厚老实的赵德汉家被检察院搜查,在双方几轮攻防之后,瞬间从清正廉洁的形象变身家中墙、床、冰箱都塞满人民币的小官巨贪。

  随后,宴会上觥筹交错的副市长丁义珍转眼化身汤姆丁出逃美国,正在调查案件的反贪局局长却被横来车祸撞成植物人,刚刚从中央空降的省委书记沙瑞金则直言汉东政治生态“出现了很大问题”……

  这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篇就层层推进、极具矛盾冲突的悬疑剧情。虽然是文学创作,但在观众眼中却又似曾相识。

  在人们惊讶于它的大尺度时,《人民的名义》已经迅速走红,并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的双丰收。

  “它的热度有绝大部分来自反腐题材的‘自然体质’,是反腐剧沉寂10年之后的良心之作。”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副教授蒋尧尧这样评价《人民的名义》受到热捧的现象。

  在她看来,《人民的名义》剧名本身就具有多重含义,观众看的是以人民名义贪污腐败的官员们如何收场,剧评家则希望借助反映当下政治生态的剧目能成为公民的政治教材。

  暨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曾志萍则认为,《人民的名义》之所以成为“现象级”的影视作品,受到人们欢迎,并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说明反腐已经在社会上达成高度共识。人们关注反腐剧的本身,其实就是关注这个社会的发展以及自身的生存状态。

  “由于政府的信息透明度不够,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的工作生活对普通百姓来说,还是比较神秘的,剧中展现了大量大尺度官场政治生态现状的内容,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曾志萍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解释。

  曾志萍虽然是研究行政法学方面的教授,但她多年来也在进行大量反腐倡廉文化方面的研究。作为《人民的名义》的忠实观众,她认为,该剧虽然以“大尺度”著称,但却并不超前。

  

反腐时代的产物

  

  在《人民的名义》播出前,荧屏上的反腐剧经历了10多年的空档期。其实,十八大以后,相关反腐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已经开始“破冰”。

  2014522日,中纪委官网视频栏目一部19集的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悄然上线,这部在2000年播出的电视剧曾一度风靡全国。

  中纪委官网称,通过播放这部电视剧,以期带给广大党员干部和网友们思考和启迪。当时坊间便有观点认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也将对干部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

  在简介中,这样评价于成龙:他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故事讲述的是于成龙从一个知县到大学士的为官之路,由于公正廉洁,一路上和不少腐败官员展开艰难的斗争。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这是中纪委网站第一次尝试将反腐教育的内容通过电视剧的形式呈现,“它不光是可以体现反腐的信心和决心,也可以教育老百姓,教育干部,如果看的人越来越多,受教育面也会越来越大,这会起到一个警示和教育的作用,也会更有利于树立中纪委的形象。

  在以后的几年中,中纪委继承了这一利用影视手段传播反腐内容的传统,《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反腐专题宣传片,除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外,同时也在中纪委网站以及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同步推送。

  据了解,大量对现实具有警示意义的反腐内容,在审查时一字未改。

  因此,曾志萍表示,《人民的名义》能够播出,并且走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只要是好的作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都会有市场。”

  其实,反腐剧的松动,最明显的是2015年。当年央视“春晚”有3个涉及反腐的语言类节目,反腐题材比重之高相较其他年已属罕见。之后,《刑警队长》《后海不是海》等一批反腐、涉案剧回归黄金档。

  20151022日,一场“法制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广电总局监察局局长范玉刚在会上发言时明确表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反腐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在不久前,中央纪委的相关领导还到总局去和我们的电视剧司、电影局共同商讨,争取在十九大之前能够推出一批反腐倡廉的影视剧,而且给我们电视剧司和电影局下达了任务,要推出一些精品在黄金时段播出。”

  

“大尺度”成关注点

  

  “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这是印在这部同名小说《人民的名义》腰封上的推荐语。

  《人民的名义》宣传方从一开始就打出了13年来第一部被解封的反腐剧”“直面当代中国官场大面积坍塌的腐败现象”“直接捅到副国级”。

  其实,这些口号一点也不夸张。对比过去的反腐剧,此类题材反面人物到了厅级就有可能被毙掉的风险,“写到副省级为止”是红线,《人民的名义》是国内首部将贪腐官员写到“副国级”的电视剧。

  该剧编剧周梅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往年创作,权力的干扰最大,经常搞得我欲哭无泪,每次审查都脱一层皮。”以至于刚开始有关人员找到他让他写一部反映“反腐大势”的剧本时,他一再拒绝,而2016年,也是考虑再三才决定开机拍摄《人民的名义》。

  在描绘汉东省这个官场生态时,从老书记、接班者、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到法院副院长、大型国企老总、省会城市副市长,全是腐败分子,一个省的“半壁江山”几乎沦陷。

  总制片人、导演李路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本剧的力度、布局之大,前所未有。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一些尖锐的台词,也让观众直呼过瘾,比如“反腐,上面波涛汹涌,下面波澜不惊”“中国目前的政治生态,就是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坦白地说,我们有些干部,其素质已经远低于一般的国民素质了”……

  同时,这部剧无论在对社会全景式的呈现上,还是对人性的发掘上,都超越了以往的反腐剧。它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小官巨贪到副国级大贪,从反贪局局长到市委书记、市民、商人、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

  在人物塑造上,剧中的很多角色不再“脸谱化”,而是呈现出多面性和复杂性。比如赵德汉被抓时涕泪横流,他哭着说:“老婆不知道,没告诉她,怕她为我担心,我儿子还小,万一进去了,他们娘俩怎么办啊!”比如,反面角色公安厅厅长祁同伟的命运,令许多人为之感慨。

  “观众看的是反腐剧,体味的是人生百态。”蒋尧尧说。

  作为《人民的名义》剧本的顾问,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党组原书记翟泰丰在谈到这部作品受到欢迎时则说,一是人民需要这样的作品,作家讲出了人民的心里话。二是狠狠鞭挞贪腐,深刻揭露了从基层至副国级贪腐分子所编织的层层贪腐网。三是始终歌颂党中央强大的反腐力度。

  

目的是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在曾志萍看来,一波反腐剧上映小高潮即将到来,她表示,推进廉政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这对于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极其重要,反腐剧的传播有利于引导领导干部梳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将有多部反腐剧陆续上映,从多个层面反映反腐大势。

  近日,广东省纪委主导拍摄的42集反腐剧《脊梁》即将上映,讲述的是,党的十八大前夕,南江省丰州市委书记牛伯仲意外死亡,省纪委副书记梁嘉南临危受命,接任丰州市委书记。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梁嘉南带领市委“一班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着力正风肃纪,全方位整治丰州积尘已久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矛盾。

  其实,早在20154月份,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在出席一部反腐题材影片时就表示,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反腐题材影视剧精品。

  他要求,要不断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坚持贯彻从严治党要求,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充分发挥影视艺术作品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要通过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载体,不断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冲击力、感染力,着力构建党员干部高尚的“精神家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国家行动》是一部反腐打黑的电视剧;《啊,父老乡亲》则是聚焦农村热点问题的反腐剧。

  据了解,近年与反腐有关的电视剧还有《打虎上山》《天网行动2015》《反贪风暴》《高位》《利剑出击》和《悬崖边》等。

“系列反腐剧可以让社会公众通过反腐剧了解反腐败的具体工作程序和过程,在反腐败力量与腐败力量的交锋中树立反腐信心,让思想受到教育。同时,也可以让官员在一个个案件的警示中,‘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曾志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