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事审判改革试点:重在探索共性规律
家事审判改革试点要进行多元化探索模式,而不是统一的模式,各地结合本地情况各有侧重点,试点重在探索共性规律。
退休8年的高小培并没有真正退休,如今63岁的她每天依然精神抖擞地加入“上班族”。这得益于两年前她的一个新身份:安徽马鞍山雨山区人民法院“夕阳红”志愿者调解中心专职调解员。
除了专职调解员,她的另一个身份则是雨山家事审判庭所委托的家事调查员。
她的任务是,对拟离婚的夫妻,通过走访邻居、社区、工作单位,获取当事人夫妻关系状况、子女状况的更多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案件主审法官,借助这些信息,法官可以准确判断当事人婚姻的现状,从而做出有效的判决。
这一切都源自司法审判改革。
2016年6月,在最高法院推动和指导下,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在全国118家法院开展。这场改革旨在针对家事审判的特点,从审判组织、财产申报、证明标准、调解工作、制止家暴、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进行家事审判专业化的探索。
试点工作全面推开一段时间以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调查采访发现,各试点法院工作进度不一,都是各自为政展开试点工作,许多地方的做法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复制推广。
对此,全程跟踪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推进工作的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爱武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我国各地情况差异大,因此决定了试点单位要进行多元化探索模式,而不是统一的模式,各地结合本地情况各有侧重,试点重在探索共性规律,为下一步立法做参考。
对此,家事审判改革做得比较成功的试点地区,在改革过程中具有哪些共性规律,记者进行了采访。
因地制宜,挖掘“熟人”社会资源
2015年3月20日,马鞍山雨山区人民法院“夕阳红”志愿者调解中心成立。这是“诗城”安徽马鞍山市法院系统推进“多元化调解机制”的产物,其承担着法院婚姻家庭纠纷等多项一般民事案件调解咨询任务。
当时61岁的高小培和一批同样退休老同志经过培训后,就重新“披挂上阵”,担任调解员的角色。
雨山区法院被选为安徽省四个改革试点法院之一后,成立了拥有独立编制的专业化家事审判庭,和许多试点法院一样,针对家事案件的特殊性,推出了“四大员”,即家事调查员、家事调解员、情感观察员和心理疏导员。
高小培和一些调解中心的老同志则承担着家事审判庭的部分家事调查员和家事纠纷调解员工作。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高小培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她原来是某国企党委宣传部的副主任,她热爱这份退休后的工作,每调解成功一起家事纠纷案件,劝和一个家庭,她都会激动好几天,这一过程,她也收获了许多意外的感动和幸福。
不久前,调解中心来了一对年轻夫妇,令她感慨了好一阵子。因为,小两口来的时候,还跟着双方的父母,在调解中心,小两口一直不说话,倒是双方父母一直吵个不停。
高小培看出了问题的根源。其实,小两口的矛盾主要来自双方家长,经过开导劝解后,成功化解了矛盾。一家人欢喜而归。
“2015年以来,我们调解中心成功调解1200多件案子,接受咨询3800人次。”高小培向记者介绍。
雨山法院家事审判庭副庭长周冰一则盛赞调解中心的老同志工作经验丰富,为法院节约了大量司法资源。“比如区人大常委会副主席能够对接很多乡镇,和基层的政府机关的人、当地的情况都熟悉,工作起来也很方便。”周冰一介绍。
同样注重发挥这些“熟人”资源的还有山东武城县人民法院,在其成立的调解委员会,由退休法官、人民陪审员、社会知名人士、爱心联盟成员、“四德模范”等50人组成,专职从事诉前引导和调解工作。
陈爱武对此分析说,以家事调查员为例,挖掘“熟人”社会资源只适合小城市,大城市则更适合购买专业调查服务,“专业调查在小地方可能又行不通,当地人不认识你可能都不搭理你。”
试点工作有所侧重
记者调查采访发现,不少改革工作表现出色的试点法院,他们的工作方向都有所侧重,比如在家事审判改革做的比较好的安徽雨山法院。据周冰一介绍,雨山法院在家事审判改革中各个方面都有尝试,但主攻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咨询在家事案件中的应用,二是在家事审判中引入传统文化。
“在推进审判人员专业化配置方面,包括我在内的3位家事法官都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并且熟悉家事审判业务。”周冰一认为,法官的专业化对雨山法院推进家事审判改革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
对于一些特殊的案件,如何和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使得矛盾不进一步激化。周冰一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雨山法院家事法庭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比如在案件审判中会加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专业技能来平复当事人的心情,给处在情绪失控、迷茫的当事人指出一条对于他们有利的道路,引导他们的情绪往积极方面转变。
“利用法学、心理学知识,引导当事人的思考能够走在正常的轨道上,这样就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对于法官来说,审判过程中的风险也就大大降低了。”周冰一说。
周冰一还表示,雨山法院家事法庭针对每个家事案件都安排有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情感观察员在法庭上听庭,通过观察当事人的一些举动和思维方式,给审判法官提交心理咨询报告,为法官的判决提供参考。
另外,在一些家事案件中,会引入标准的心理测试,比如进行一些游戏,让孩子画“房子树”的方式进行心理测试。
在不久前周冰一处理的一起离婚案件中,由于双方对于孩子的抚养权问题一直争执不下,但为了实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必须给孩子找一个更适合他健康成长的环境,于是就让孩子画画。然后,周冰一通过对孩子的图画判断出,孩子跟妈妈在一起是比较快乐的,于是就将孩子的抚养权判给了女方。
周冰一介绍,心理测试在家事审判中还是有很大作用的,但是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测试,否则是得不到科学结果的。
同时,雨山法院还大力推行心理干预制度。周冰一介绍,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达成合作协议,由后者指定专人负责案件当事人的心理疏导。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委托心理咨询师在诉前、诉中、诉后等环节介入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为法院的审理工作提供良好辅助。
“通过心理干预,目前家事审判庭已为45名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心理修复,为92对离婚纠纷当事人提供婚姻质量评估,促成36对夫妇重归于好。”周冰一说。
另一方面,则是雨山法院将传统文化引入家事审判中,比如通过“法官寄语”的形式将儒家经典引入判决书中。
提高到社会综治层面
家事审判改革仅仅依靠法院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必须得到政府各个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的配合,这就需要将家事审判改革提升到社会综合治理层面来考虑。
山东武城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吴广辉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政法委书记任专项小组组长的家事审判改革领导小组,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家事审判改革。
“工作中,我们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法院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家事纠纷多元化解大格局,各职能部门相继联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办法》《武城县家庭暴力告诫制度实施办法》《武城县家事工作协作机制实施方案》,各负其责,目的就是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化解家事矛盾纠纷。”武城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晓静向记者介绍说。
据吴广辉介绍,为有效发挥团队力量,武城法院在团队建设上走“专业化+群众路线”的思路。“在内部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路线。在外部,走‘群众路线’,即从各职能部门中选任司法辅助团队,合理化解家事纠纷。”吴广辉说。
为此,据吴广辉介绍,武城县每年为推进家事审判改革投入100万资金。如今,武城县家事审判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也走在全国前列。
在雨山区,为推动雨山法院的家事审判改革,构建起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为召集人,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民政局、司法局、妇联、卫计委、法制办以及各乡镇(街道)等部门和单位的分管负责人为联席会议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并将家事审判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工作纳入社会综治目标责任考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