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鲅鱼圈区法学会积极服务区域法治建设
本报讯 2006年11月中旬,在国家、辽宁省、营口市法学会的关怀和指导下,鲅鱼圈区法学会正式成立,是辽宁省率先成立的县区级法学会。
法学会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先后被评为辽宁省、营口市先进县级法学会、市法学会系统先进单位、模范单位,在全国和省市法学会工作会议上多次介绍法学会的工作经验。
发展壮大法学会会员队伍
鲅鱼圈区委、区政府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特别是在法学会建设方面,全力支持机构的组建和发展。鲅鱼圈区法学会秘书长胡明远说,自法学会成立以来,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认真履行“三个团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作职能,主动参与,积极作为,依托各条战线的法学会会员,深入开展法学研究,扎实推进法律服务,为全区经济社会的科学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机构设置上,鲅鱼圈区委给予了有力支持,设置级格为正科级,编制4人,会长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兼任,秘书长为副科级实职。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每年度15万元,保障了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在体系建设上,区法学会现有5个团体会员单位、5个专门法律研究会、7个镇(办)法律顾问站、92名驻社区(村)企法律顾问,初步形成法学会区、镇(办)、社区(村)企三级工作体系。
鲅鱼圈区法学会将法治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法律需求的重点、难点也在基层。根据新形势的要求,鲅鱼圈区法学会决定按照辽宁省、营口市法学会的部署,发展壮大会员队伍:既依托政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发展新会员,又迅速成立镇、办事处法律顾问站,广泛吸纳有一定法律工作实践并有法律工作热情的法律工作者为中国法学会会员;同时延伸工作触角,在社区(村)和企业、高等学校发展中国法学会会员。
截止2016年10月,鲅鱼圈区法学会会员由原来的105人壮大到263人,新增会员158人。真正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涵盖区政法、行政执法、镇(办)和社区(村)及企业、学校的会员队伍。经过培训,明确职责,走上工作岗位。现263名会员中,政法干警占40%,行政执法干警占17%,社区(村)企业干部占35%,律师占8%。其中法学学士以上学历的占总数的21%。
发挥会员效能,服务区域法制
通过法治宣传提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法治观念,是推进依法治区的首要环节。鲅鱼圈区在每年7月下旬开展广场文化月活动,组织会员在区世纪广场和7个镇办群众广场开展法治宣传周活动,发放法治宣传材料20000余份,当场解答法律咨询12000余人次。
会员在社区(村)企业、学校设立127块法治宣传板报,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教育群众学法、信法、用法。组织社区(村)群众观看法治节目演出49场,受教育面达49000余人次。组织百名会员开展法治“七进”活动,做法治辅导报告上百场次。
邀请中国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校长贾宇,辽宁大学法学院院长杨松等多名权威和有影响力的法学、法律专家,为全区610余名党政干部上法治教育课,为区五大班子理论学习中心组授课,收到了良好的法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组织会员深入镇办、企业为基层培训干部560余人。
此外,鲅鱼圈区法学会依托政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学会会员积极参与处理涉法疑难杂症,协调专家、律师进行论证,主动向当事人提供咨询,依法依情进行释疑引导、说服教育。10年来,区法学会会员参与化解涉法疑难案件180余起,在“省法学会法律顾问站”直接领导下工作,化解社会纠纷每年达400余起,先后化解重大群体访案件7起,筑牢了维稳第一道防线,使基层社会矛盾法治化化解形成长效机制。仅2016年,鲅鱼圈区法学会会员先后参与化解涉法访疑难案件16件。
去年9月,区内某房地产开发商因被判处有期徒刑,导致房地产工程建设涉及的130余名购房者维权,引发了群体性上访。区法学会组织12名律师和法律实务工作者会员专题研究解决方案,果断提出给予上访者法律援助,依法表达诉求,有效地步入法治渠道化解矛盾。
区内一名教师的父亲被邻居打成重伤,施害者因患糖尿病未予收监。教师与当事人在同村经常见面,内心承受巨大的压力,多次上访反映诉求,并有过激言行。鲅鱼圈区法学会副会长、涉法访工作中心主任刘连庆知情后,立即协调有关部门对施害者进行医疗鉴定,确定可以收监,并制定了妥善的处理办法,协同公安、法院将施害者执行入狱,案件得以及时息访。
(本版撰文/本社记者 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