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大家呼吁尽快出台中国民法典

  本报讯(记者汤瑜) 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全国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负责人以及部分高校民法专家欢聚一堂,庆祝这一历史时刻,呼吁尽快出台一部完整的中国民法典。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立新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的时候,他不仅想起了中国民法现代化的百年历史,特别是想起1949年以来的68年,民事立法所走过的历程,“中国无数民法学者为中国民法典创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49年以来为了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在68年风风雨雨中,无论是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还是全国的民法学人,都历尽曲折而不悔,用自己毕生精力,为实现这样伟大目标不懈努力,争取2020年完成中国的民法典。”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认为,民法总则确立了民法典的基本制度、框架,有效协调了和商法之间的关系,消除了民法原先存在的民法通则和有关单行法律之间的冲突、矛盾。特别是民事权利这一章在民法通则基础上有很多创新,规定对各类信息的保护,这是民法总则体现时代特征的重要标志。另外关于数据、房契、财产的保护,这些都回应了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对民法的一些要求。尤其在民事权利这一章规定禁止滥用权利等等,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他看来,民法典寄托了几代民法学人的期盼和梦想,每一个国家的民法典都是这个国家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民法总则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回应了中国的现实问题,解决了许多中国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期盼一部符合中国实际,面向21世纪的科学的民法典,能够尽快出台。”王利明说。

  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表示,民法总则通过实现了我们60多年来的梦想。民法总则的立法精神,是按照民法通则的框架和内容,很好吸取了中国民事立法的特点而构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民法总则在贯彻民法通则的思想,和它的具体条文上,还是努力做到了精益求精,把原来民法通则中不准确的、错误的东西去掉,一些规定不太明确的,现在更加明确了,能够使之更加完善,更加精准,这一点从世界的民法体系方面来说,民法总则在体系中是当之无愧的。”江平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表示,民法总则通过了,下一步要把它宣传好,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它,“因为法律的制定不是给专家看的,而是要服务民众,民众是这个法律的主人。”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荣顺坦言,民法学界专家学者们对这一次的工作做了充分的研究准备。在2015年之前,他们就提出了很多份的学术建议稿,可以说对民事法律领域的每一个问题,从实践到最前沿的理论,都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而且在整个草案的审议过程中,大家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整个草案条文,再三去研究,提出修改和完善的意见,现在大家看到的民法总则凝结了各方智慧,饱含着民法学界各位专家教授的辛勤劳动和贡献。

  此外,他强调,有一些意见和建议看起来没有被采纳,但是实际上在法律起草过程中,这些意见和建议,都经历了深入的研究,都在整个法律条文的打磨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民法总则将在今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在今后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既要做好民法总则的宣传普及工作,也要做好民法总则各项规定的理论阐释工作,2018年民法典的各分编要整体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目前,全国人大法工委和中央有关部门已经全面启动了各分编的工作,力争在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杜万华指出,这次民法总则的制定充分考虑了中国特色,既吸收了世界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结合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来打造民法典,其中的亮点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了民法总则,这是以后整个民法总则的一个核心和灵魂。

  “作为法院,我们首先是学习,要领会民法总则的立法精神,从而贯彻到我们下一步的民事审判工作中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