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会上的“法治声音”

  3月15日,全国两会正式拉下了帷幕。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了中外记者会,他谈到简政放权的问题时指出,简政放权核心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李克强表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三位一体的,也就是政府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事中事后监管和优化对人民群众的服务上,把市场的准入放宽了,就要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营造环境。对那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侵犯知识产权以及涉及食品、药品、环保等群众密切关注的违法违规问题要坚决查处。

  李克强强调,要向依法依规的市场主体发出“前行、前行、再前行”的信号;向依靠劳动创业创新者亮起“可以、可以、再可以”的绿灯;对那些违法违规不良行为,就要及时亮出黄牌,甚至出红牌罚他下场。

  会议期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办了多场记者会,从方方面面回应各界的关切。在这些记者会里,有哪些“法治声音”,本社记者尝试进行梳理。

支树平:依法集中整治

假冒伪劣产品多发区

  3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记者会上就假冒伪劣产品问题表示,要抓质量的攻关和整治,依法对一些产品生产集中、假冒伪劣又多的重点地区实行区域整治,搞集中整治、挂牌督办。

  “比如某个地方生产的某类产品比较多,但假冒伪劣的多或者质量不高,我们就要挂牌整治。”支树平强调,必要时可以约谈当地的负责人,进行“亮黄牌”、曝光。对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更是坚决打击,毫不留情,抓好质量整治和专门治理。

陈宝生:法治思维

解决“校园欺凌”

  3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记者会上,谈及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现象时表示,要区分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两个概念,他表示,校园暴力,是犯罪,是违法行为,校园欺凌,有时候带有轻微的违法。

  陈宝生表示,对于这种校园欺凌,教育部和高法、高检、公安部等单位进行了综合治理。这两年综合整治以后情况大有好转,但还没有根本消除。他表示,解决校园欺凌的问题要树立法治思维,多用法治方式,以法来办,只有这样,解决校园欺凌才能取得社会共识。

  同时,校内要建立校园防范机制,校外要成立综合治理机制,用社会的力量、家长的力量、学校的力量进行综合防范。

万钢:收入按照

成果转化法规定进行分配

  这些年国家连续出台了很多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为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中央也发布了《关于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收入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但专家提出,《专利法》第6条规定的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归单位,限制了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科技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3月11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记者会上回应称,人大可能会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实际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已经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成果,在转化应用中的收益净收入50%以上可由发明人享受,这是这次成果转化法很重要的改革。

张茅:

支持像治理酒驾一样打假

  3月10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在记者会上表示,假冒伪劣问题可能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比较长期困扰的问题。我国13亿消费者,假冒伪劣商品对市场经济的环境、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程度确实很多、很深。

  他表示,将继续落实好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在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即将出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包括商标法、广告法,实际上都对假货如何处理作出了规定。这些法律法规要真正落实好,企业要自律,政府要加强监管。

  同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起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把造假的企业、受到处罚的企业公示在这个系统上,使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张茅表示,近期注意到,一些企业家,像马云提出来要加大惩戒力度,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行为,他是赞成的。他认为,一个是需要严格监管,再一个是需要依法进行。

柳斌杰:加大对

《食品安全法》执法监督

  3月10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是一件大事,不仅是人民关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最严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管这件大事,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人民群众的反映、社会上所出现的食品安全的突发事件和中央的要求,及时修改了《食品安全法》,体现了“四严”的要求。

  去年人大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执法检查,在修法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组织了执法检查,柳斌杰表示,就是要认真贯彻“四严”的精神,管好食品问题。

  他指出,当前还有一些问题,食品标准的修订、出口食品和国内食品两个标准没有完全解决,还有检疫检验机构社会综合利用的问题正在整合,比如卫生部门有、食品管理部门有、各个大学有、教育部门有,怎么把这些实验室检验的力量集中起来,进一步科学地管好食品,现在还有一些工作正在做,还在继续监督落实执法检查的整改,把这件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办好。

陈吉宁:继续保持

环保执法的高压态势

  2015年1月1日生效实施的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各方对它寄予了厚望。3月9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记者会上表示,环保部门已经连续两年开展环保法的实施年活动。这两年来各种配套的法规不断完善,也在不断地加大执法力度,宣传培训工作也全面展开。可以说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针对存在的问题,陈吉宁表示,将继续开展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年活动,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和多方协同,督政和查企并重,严惩违法和规范执法并行。要完成15个还没有进行中央环保督察省份的督察任务。二是破解体制机制的束缚,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三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大执法力度,要通过不断地查处,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保持这样一个高压态势,把环保法落到实处。

肖亚庆:三项举措

防国有资产流失

  3月9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针对“如何加强央企在海外投资和并购监管,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在国际化过程中,怎样使这些企业能够既遵守中国的法律,又遵守当地的法律,既使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得到良好的经济回报,又使企业在当地运营中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展示我们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良好的负责任的形象,在实践中有很多问题。

  肖亚庆表示,将采取三项举措使“走出去”过程能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前进,取得更佳效果: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使“走出去”的制度符合中国的法律规定,符合当地法律规定,也符合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际;二是严格规范经营。我们在经营过程中,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按照国际规则,按照所在国的法律,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树立好形象;三是要严肃问责。对国资委来讲,加强对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对发现的问题绝不姑息,对违规的责任一定要严肃追责。

刘永富:扶贫腐败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3月7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针对扶贫资金安全问题回答记者时表示,扶贫资金有效使用对脱贫攻坚至关重要,中央重视、社会关注,这个问题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必须要始终抓住不放,要把它解决好。

  扶贫腐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刘永富表示,纪检监察部门2016年查处了1.6万多个问题,处理了1.9万多人,检察院系统处理了1800多人,省级发现的问题处理了100多人。财政部、扶贫办去年搞了一次集中检查,处理了1000多个问题、1000多人。

  “我们希望通过严查严管,把扶贫的钱用好,发挥它的效益。我们也请社会各方面都来监督,大家共同树立一个信心,一定能够把这个钱用好。”刘永富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