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供给侧”激活“健康中国”
食品源头问题频发,让消费者对价格过高的生态产品缺失信任。专家建议采取生态扶贫和品牌建设的方式,实现有机产品和消费者对接,以“生态供给侧”来激活“健康中国”。
自打去年带着酸菜上全国两会,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全国人大代表谭志娟就尝到了“甜头”,今年又将一行李箱蔬菜背到了两会上,希望为优质“北菜”找到出路。
已连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谭志娟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委副调研员,有着38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验,自我定义为“老推”,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推广家乡蔬菜。
此前,她曾带着蔬菜到上海、深圳等地参加过农产品展销会。富含胡萝卜素的白菜,以绿色标准种植,虽然个头不大,不足传统大白菜的六分之一,一棵却能卖到10块钱。
“我们的蔬菜在南方很受欢迎,但苦于北菜南运费用太高。”谭志娟琢磨着,“怎么实现生产和销售的对接,要多听听食药从业者的意见。”
3月2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谭志娟带着白菜来到了两会代表委员专家“健康中国”座谈会上……
“食品源头出了问题”
“从生态角度看,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家家都是贫困户。”全国人大代表、国医大师唐祖宣的一番话,让谭志娟在内的代表委员都吃了一惊。
随着唐老先生的进一步解释,与会者都认可了这一说法。
原来,随着经济收入增长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消费者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消费者对生态产品产生了热切需求。奇怪的是,本该备受追捧的生态产品却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究其原因,总离不了价格过高和信任缺失的问题。
北京市场上,普通蔬菜2至3元一斤,有机蔬菜却卖到15至20元一斤,很多人在心理上就不能接受如此高的价差。与此同时,不断曝光的有机产品造假丑闻,也令消费者心生怀疑,对生态食品避而远之。城市居民的这一举动,便“逼迫”自己成了“生态贫困户”。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无法突破的销售瓶颈,也让生态农业“高位截瘫”,发展缺乏动力。
追溯“生产者想卖卖不出,消费者想买不敢买”的成因,无需借助专家分析,普通消费者也明白:这是食品源头出了问题。
谈到农业供给侧的现状,谭志娟毫不避讳。3月2日,她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这些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坚持高投入、高产出模式,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耕地质量呈现出‘三大’‘三低’态势。”
所谓“三大”“三低”,谭志娟做了进一步解释:中低产田比例大、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污染耕地面积大,有机质含量低、补充耕地等级低、基础地力低的现实状况不容忽视。
不可否认,我国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国人在享受粮食生产所带来的福祉之时,也必须面对发展之痛。
谭志娟拿家乡黑龙江举例,“我省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替,高投入与掠资源并行’的现代农业初级阶段”。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除了“人努力、天帮忙”之外,大部分是靠掠夺耕地内在养分和靠化肥、农药、柴油等高投入换来的。
诚实点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西方农业种植理念,不仅粮食生产的供给侧出现问题,救人性命的中药材种植也多为人诟病。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介绍,国内中药材种植环节,普遍使用化肥、农药甚至除草剂,中药材中有害物质残留超标、质量和药效下降、中药材出口受阻已成为普遍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的冯平教授直言:工业革命研发出的农药化肥和大机械,催生农业产业化的同时,也滋生了农业的化学化。西方农业200多年的得与失集中压缩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冲击和冲突可见一斑。
“生态扶贫,健康消费”
“从神农尝百草为人类寻找能够治病疗疾的中药材,到李时珍走遍崇山峻岭采集草药救死扶伤,中药材推崇的都是野生、天然、无公害、道地性。”第九至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党委书记刘嘉坤很崇尚药材自由生长无人工干预的“原始”模式。
他看到人工种植的中药材暴露出的诸多问题,特意把《倡导中药材种植绿色发展理念从源头上提升中药材质量和安全》的议案带到了今年两会会场。
刘嘉坤呼吁,必须大力倡导中药材种植的绿色发展理念,采用生态农业模式,种植生产优质安全的中药材,才能从源头上提升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
毫无疑问,供给侧不安全,“健康中国”则根本无法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是唐祖宣代表的同行,一生救病治人。倡导民众健康生活,减少疾病发生。
他总听到媒体和生态农业从业者说有机农业的好处,没亲眼所见便心生怀疑。和所有的实证主义者一样,他带自己的学生展开了实验。将60只各项水平相当的小白鼠平均分成两组,一组只吃有机食品,另一组吃超市购买来的食物。三个月后,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超市小白鼠”明显比另一组“参照物”多了三个特征,不仅胖很多,而且不喜欢动,成年鼠的生殖能力也大不如“有机鼠”。
王旭东委员将医学焦点前移,发现医学问题的肇事者往往是食品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唐祖宣和社科院常年从事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邢东田老师一起商量,提出“生态扶贫,健康消费”思路。
唐祖宣代表认为,生态扶贫不是对贫困者的个人救助,而是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发展优质产能生态农业,抑制和淘汰劣质产能化学农业。严守红线,在保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农业生产。以生态安全为农业补贴标准,彻底改变目前以规模为标准的错误方向,让农业补贴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坚强支撑。
国家关注供给侧的同时,可转变角度将扶贫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从生产端转向消费端。在城市的社区、机构、学校、公司、事业单位等建立生态扶贫基地,重点解决生态产品的销售问题,以带动生态农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宣传的不是蔬菜
而是一种理念”
生态扶贫不是单向救助,而是双向扶贫,互助共赢。在帮助农村生产者经济脱贫、环保安全的同时,帮助城里人“生态脱贫”。
唐祖宣代表所提倡的“生态扶贫”,无疑为谭志娟打开了产销结合的一条新路子。她认为,目前发展生态农业为广大消费者所追求,农业工作者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带领合作社生产有机的瓜果、蔬菜,将这些无污染、无添加的绿色食品推广出去是我的目标。”
高质量蔬菜在后续销售中,可以通过品牌打造等途径获得更多收益,谭志娟鼓励更多农户走优质优价之路,种植优质蔬菜。有了良性循环,才有保证食品质量、北菜南运的前提,才能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加油打气”。
谭志娟认为,创建绿色、高产、高效农业,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前提都在于耕地保护。她深知,退化的耕地,治疗起来会花钱更多、后果更严重,必须将耕地的数量保护与质量提升并重。所以,她不止一次提议国家建立耕地资源消耗补偿制度。
在谭志娟看来,国家有“天然林保护工程”,还有矿产资源的税收政策。耕地养分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在承担‘全国大粮仓’历史重任的同时,也应向国家要政策。”比如,每调出1吨商品粮,需要补给“耕地资源消耗费”300元,用于耕地有机营养的补充。
除此之外,她还希望,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在完善生产基地基础设施给予支持,这样加大发展仓储、冷链物流等的力度。
谭志娟的各项建议因她背着蔬菜上两会的举动而被更多媒体关注和报道,也被更多人认可。她却表示自己宣传的不是蔬菜,而是一种理念,“因为农民种植绿色、有机食品,能让食品源头更安全,也更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