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言”虽古,其用常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应从历史和传统中汲取养分。中国法治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学习借鉴西方的法治经验,而且还应该回顾本土。中国两千多年的“治国之道”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本土资源,在建设法治中国、“全民普法”的时代背景下,向民众推广,充分发挥其普及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与西方有许多流传至今、凝聚着丰富法治精神的“法谚”一样,在中国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也有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留下了许多意味隽永、富有现代意义的法治论说——“法言”。林乾、罗洪启所著的《法言:中国古代法治箴言》一书便是对此类“法言”系统整理与阐释。
该书在结构体例上,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从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法治”的萌芽时期——“春秋战国”开始讲起,直至晚清法制变革。每章选取数目不等的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法学家,以其“法治箴言”为主线,兼及其“评传”与“经典故事”。在“箴言”部分,基于该书通俗读物的定位,所以每条“箴言”之后均附有译文与评语。译文意在打通古今语言层面的障碍,而评语则意在打通古今法治文化的隔膜。
在内容选择上,该书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力图以人物为线索,阐发此一时期社会法律文化的发展变迁。战国时代的商鞅、韩非提出法律应当“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强调法律的平等适用;西汉的张释之认为即使是天子,也应该遵守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魏晋时期的刘颂等人明确提出了有限的“罪刑法定”原则,这种原则虽然与现代刑法中的“罪刑法定主义”并不能完全等同,但无疑是一种萌芽;明代黄宗羲旗帜鲜明地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限制君权……这些“法治箴言”中均蕴含着要以法律约束权力、限制权力的理念,这种法治理念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的精神是一致的,值得当今法治建设借鉴。
该书虽定位为通俗传统法律文化读物,但在史料的选择、文字表述与资料运用以及整体篇章编排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独到之处。一方面,该书所选择每条史料与史实都清楚地注明文献来源,每章之后还推荐了相关经典著作,以便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作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其中颇能体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该书作为面向非法学专业读者的通俗读物,在对传统“法治箴言”的释读、对传统法治故事的解读与评价方面,语言通俗易懂,娓娓道来,力图将古代语境与现代语境相沟通,以唤起读者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兴趣。
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完全抛弃历史而顺利走向未来。鉴古明今,便可知兴衰;“法言”虽古,其用常新!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2016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