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规范强基础 服务发展创一流

——山东青岛崂山区王哥庄司法所以规范化建设助推强所发展

  本报讯(记者牟希同 □王本朋 范成业) 近年来,山东青岛崂山区王哥庄司法所按照规范化建设的标准要求,坚持“重点工作创特色,整体工作争一流”的思路,秉持人才兴所、制度强所的理念,以强化服务职能为切入点,以加强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以夯实基层基础为落脚点,高标准、严要求、高起点完成了规范化建设各项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全省规范化司法所、省“六五”普法先进集体、全市司法行政工作集体三等功等荣誉,多项亮点工作在省、市司法行政系统交流推广。

  

加强自身建设,

夯实工作基础

  首先,强化制度建设,坚持制度强所。王哥庄司法所着力于规范所务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完善了所务制度、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和法律援助等规章制度,统一格式并上墙公开;重点推行工作责任制和首问负责制,对目标任务量化分解,责任到人。首问责任人必须做到首问必答、首问必释、首问必果,对需按一定程序办理的,一次性告知相关事宜并承诺规定时限内办结。

  其次,强化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兴所。坚持周学习制度,重点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发现不足、查漏补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抓业务培训,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工作培训。全体工作人员立足本职“强素质、重修养”,端正学习态度不断“充电”,及时更新知识,努力培养了一批“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下基层会做群众工作”的过硬基层司法行政队伍。

  最后,强化考评建设,坚持依规治所。完善社会监督评议机制,设置岗位监督台,建立政务公开公示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严格坚持考核奖惩制度,将司法行政工作纳入工作人员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半年初查,年终全面考核验收,与年度考核和评先创优相结合,保障各项制度得到严格贯彻落实。

  

加强基层建设,

提升工作质效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规范基层管理。坚持分工责任制,将辖区分为6个工作片,所长负总责,每片设专人负责,每月一次例会,定时评比检查、取长补短、促进工作。实行社区司法工作室制度,成立41个社区司法工作室,创建微信群,实现信息互通。制作《工作记录本》和《接待登记簿》等台账,做到一事一记、实现了“六个有”,夯实了基础工作。

  二是拓展各类资源,壮大基层队伍。在社区推行“五个一”工程(1处法治学校,1支普法队伍,1个法治广场,1个法治宣传栏,1个法律图书角),充分发挥社区普法宣传志愿者队伍和普法志愿者宣讲团的作用,建立“刘大姐工作室”“渔业调解工作室”等“特色”司法工作室,成立“五老”法律宣传队,与诚功律师事务所结对子开展互助共建活动,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水平。

  三是配备专业力量,提升服务质效。为每个社区配备一名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实行AB”角工作制度,印制联系卡,公开联系电话,随时接受群众法律咨询。与社区调解主任共同调解矛盾纠纷,帮助调解主任不断提高法律知识及业务技能,成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多面手”,不断增强办事质效。

  

加强平台建设,

共建法治街道

  一是打造平台,齐抓共建。加强与街道职能部门联合,构建多方位、立体式的工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情况互通,将司法行政工作由“独唱”变为“合唱”。

  二是立足实际,强化宣传。与半岛都市报联合开辟《王哥庄新闻》“普法角栏目”,采取以案说法、讲法明理等形式,让群众从鲜活的案例中学习法律知识,领会法治精髓。

  三是发挥职能,成效明显。2016年,司法所共开展法律咨询30余场,发放宣传材料6万余份;直接参与或指导调解各类纠纷145件,调解率达100%,成功率99%;社区矫正和刑满释放人员监管、帮扶、安置率达100%,重新犯罪率为零;为街道提供法律意见建议百余条,协助制定规范性文件40余份,为“法治王哥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