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可能是假的”折射信任危机
“我可能领了假的年终奖”“我可能复习了假书”“我可能喝了假酒”“我可能交了假男朋友”……最近你的朋友圈、微博,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文字或者表情包?新年伊始,“我可能是假的”便成了首个流行语,并呈疯狂延伸的趋势。
对于“我可能是假的”成为网络流行语,有专家称其为一种新的吐槽文化,属于“反话正说”,把不易于表达的内容“义正词严”地表达出来。然而,“吐槽文化”的背后,却折射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当今社会造假、售假、用假等现象比较突出,以至于人与人之间,已产生了一种信任危机。
“我可能是假的”走红网络,与其说是一种“吐槽文化”,不如说是对诚信社会的一种呼唤。诚信社会,最终需要公民素质来承载和体现。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被视为人的立身之本。这种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更显弥足珍贵。因此,诚信社会需要正义力量去支撑,需要“惩恶扬善”的机制去培育,让守信者得到褒奖,让失信者得到一定的惩戒。决不能让“我可能是假的”之类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一种“流行病”,损害社会肌体,破坏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