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放烟花爆竹,禁或限,还是放?

    燃放烟花爆竹作为国人表达喜迎佳节的传统行为,世代传承。但随着时代发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讨论声开始此起彼伏,政府及民众也在“禁”改“限”“限”改“禁”的问题上一再纠结。


 

  作为人们最熟悉、最传统的祈福仪式,在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早已成为人们庆祝佳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它跟春联、年画、秧歌、饺子、汤圆一样,是中国人记忆里最生动的生活场景和温暖细节,更是整个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被世代传承。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要求的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起,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讨论声就此起彼伏,政府及民众也在“禁”改“限”“限”改“禁”的问题上一再纠结。

  到底是要传承民俗?还是禁放烟花爆竹?

  这个答案并不简单。

要安全,“禁!”

  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市因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许多市民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禁放烟花爆竹。于是,北京市于1987年开始实施《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暂行规定》,采取“逐步限制、趋于禁止”的管理方针。

  199261日,广州首开“禁放”先河,出台了《广州市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广州主要区域范围内燃放烟花爆竹。尽管反对和争议不断,北京紧随广州之后,于1993121日颁布施行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在市内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其实,有关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属于公共政策问题,它并不是行政部门“头脑一热”的突发奇想,而恰恰是大多数人注意到的、与温馨祥和发生冲突的社会问题。

  据媒体报道,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曾发生一起悲剧:一户市民过年娶亲,燃放“高升”炮仗,不料,“高升”从空中落下直接在新娘头顶爆炸,喜事变成了丧事,而当时春节期间全市各大医院更是疲于救治此类伤者。1993年,上海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100多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交7份议案,强烈要求禁放烟花爆竹。

  此后,以鞭炮容易伤人、引发火灾以及破坏城市环境为由,一场“禁放”高潮席卷中国各大中城市,280多个城市陆续实施“禁放”。而事实也证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禁放令”施行之初确实在降低污染、减少事故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随着传统习俗力量的复苏,保留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以增加节日气氛的呼声日益高涨,春节期间不少城市出现在禁放区“顶风放炮”的现象,执法成本高,执行效果差,“禁放令”遭遇尴尬。

要年味,限放

  “逢年过节没有些许响动,那还叫什么过年?”在禁放烟花爆竹之后的前一二年,被禁放的城市大都比较平静,之后陆陆续续开始有主张燃放的民间情绪涌动。那时,有些人偷偷摸摸出来燃放烟花爆竹,不少看到的行人非但不制止,反而驻足观看、鼓掌欢呼,连有些执法人员都对这种违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

  人们支持过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图个热闹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人们对传统仪式的推崇。比如,民间讲扫掉晦气、迎接财神,不少商铺年后开业,总觉得点燃鞭炮,来点儿声响,意味着开门大吉好彩头。

  为充分体现民意,200312月,青岛率先对原有的烟花爆竹“禁放”政策做出了修改,青岛市政府在“问政于民”后,明确规定在春节期间的6天,在规定的禁止燃放场所以外的区域,可以燃放烟花爆竹。此举一出,许多城市积极响应、纷纷仿效,有的城市当年春节就开禁了。

  在这种力量的冲击下,没有开禁的城市违规燃放的现象更加严重,保留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以增加节日气氛的呼声越来越高。据说那年的农历新年到来之际,上海、天津、重庆、成都、南京等市的禁放区内烟花爆竹燃放持续不断,因为“法不责众”,市民的燃放行为几乎控制不了。随后,相关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也逐渐有所松动,由原来的全面禁止调整为指定地点、指定时间的限制燃放。

  2003年,北京的烟花燃放点虽然从过去的32个扩大到52个,而且限定在郊区县各度假村和空旷地带,但燃放烟花爆竹的行动仍然向市区逼近,连长安街一带都有人在楼顶上燃放了。2005516日至31日,北京市政府网站“首都之窗”全文刊登《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草案)》,公开向市民征求意见。彼时,在燃放烟花爆竹民意调查中,北京人大内务司法办公室委托18个区县向北京市民发放6万份调查问卷,其中赞成适度放开的占收回有效问卷总数的69.64%

  2005121日,《北京市烟花爆竹管理规定》实施,并正式宣布实行“禁改限”,规定居住在城八区五环以外地区的居民可以燃放烟花爆竹,即使城区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区域燃放。

  2006年,北京平安度过了“禁改限”后的第一个春节,而此时离“禁放令”颁布已经过去了12个年头。随后,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南京、西安、成都等一些大中城市陆续实行“禁改限”,规定除了加油站、天然气站、文物古迹、学校等场所,春节期间,市民可以在全市范围内燃放烟花爆竹。这一年之内,全国约有170多个城市都由禁放改为限制燃放,有的城市还完全放开了。

要环境,再禁

  当年,北京市烟花爆竹由“禁”改“限”,被认为是对民俗和民意的尊重。

  但到了2011年,随着公众对PM2.5值的日渐关注,烟花爆竹带来的污染问题开始扰动人心。2013年年初,北京一家媒体通过在线调查发现,有67.05%的公众认为“空气质量”比“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气氛”更重要。

  据介绍,集中燃放烟花爆竹会对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积聚,难以及时扩散,将明显加剧空气污染。

  从历年春节期间空气质量数据看,大部分城市在集中燃放日空气质量超标,空气中PM10PM2.5等污染物浓度显著上升。例如,2015年春节期间,大年初一(219日)凌晨2时,全国PM2.5PM10平均浓度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85270微克/立方米,比除夕夜20时平均浓度分别升高1.5倍和1.2倍。受烟花爆竹燃放的影响,初一凌晨2时,全国338个城市中有160个城市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

  目前,尽可能地减少烟花爆竹对空气造成污染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识。

  201512月,郑州市出台《郑州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取消“限放”,改为“禁放”。这也是郑州城区“限放”9年后,第一个禁止燃放鞭炮的春节。当地环保部门监测显示,2016年是郑州近4年来最“清新”的春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17年元旦前,郑州市再次发布“禁放令”,明确规定市内多个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继郑州之后,河南大多数城市也陆续发布“禁放令”,明确了城市建成区禁放或禁限放政策。而除了河南,当前各地禁放、限放鞭炮已成为常态。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制定烟花爆竹禁放政策的城市有138个,制定烟花爆竹限放政策的城市有536个。随着雾霾天气的频发,一些限放的城市也都开始实行“遇重污染禁放”措施。

  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确实历史悠久,但习俗总要嬗变,也应适应时代发展。“让传统文化年俗主动适应新常态是必然要求。”民俗专家、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表示,对烟花爆竹进行改良,提高环保程度,或者能找到代替烟花爆竹的佳节庆贺形式。希望有更积极的措施,引导催生适合当代社会的“新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