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把校园霸凌当成“过分的玩笑”
近日,北京中关村第二小学一位家长在网上发文,称孩子斌斌长期遭到同班同学的霸凌,11月24日更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事发后,斌斌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患上重度抑郁。“老师把这个事说成是‘过分的玩笑’,还让我们大事化小,让我们不能接受。”斌斌家长随后向学校及海淀区教委反映。海淀区教委称,已获知“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一事,目前正在了解和处理中。(12月11日《海南特区报》)
中小学校园本当是同龄孩子和睦相处、快乐学习的温馨之所,岂料却常常被曝出暴力欺凌事件。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被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就多达43起;而据记者的粗略统计,仅今年上半年由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也已多达20余起。发生于中关村二小的这起校园欺凌事件,不仅给受害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伤害,也让如何走出校园暴力屡禁不止困局的话题,再度成为舆论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诚然,由于中小学生的家庭状况不同,每个孩子都有其有别于他人的身心成长环境,加之先天性格的差异,同龄孩子相聚发生言语差错或磕磕碰碰的情况不足为奇,甚至也不乏有意而为的“开玩笑”或“恶作剧”。但这种打闹逗玩却是不能没有底线和丧失原则的,至少也要保证不能伤害到他人肢体或过度刺激心理。须知每个孩子都有其受他人尊重和受法律保护的人格尊严。评判恃强凌弱的校园霸凌行为,不能只作不辨是非、不论曲直和不讲缘由的“各打五十大板”解读。将给受害者造成失眠、恐惧、抑郁等精神伤害的“扣厕所垃圾筐”行为,轻描淡写地视为“过分的玩笑”,显然是模糊是非边界、罔顾伤者痛苦和缺乏同情之心的不负责言论,抑或是一种推卸责任和一味“和事”的认知误区。
古语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尽管校园暴力的主角不过是一群涉世未深和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孩子们,但透过发生于未成年人之间不堪入耳的谩骂、场面激烈的打斗和见泪见血的撕扯,人们却不能不正视深谙于孩子们心灵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种靠“秀肌肉”彰显实力、凭拳头摆平事端、以侮辱他人为乐的霸凌心态和“小恶”之举,岂止是一句儿童版的“恶作剧”就能轻易掩饰?就其对受害者的心灵损伤、对围观孩子们的负面观瞻,以及对施暴者的幼年印记,其深度危害不可小觑。
遏制校园欺凌,需要学校、家长、司法及社会各界各司其职和相互配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依法惩戒和教育引导的疏堵并举。尤其是学校负有的教书育人管理职责,更是首当其冲和不可或缺的。鉴于学校乃微型“小社会”的客观现实,大行其道于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恐难脱干系。君不见“你瞅啥”就能引发一桩命案的任性与随意。这就需要包括每位家长在内的社会成员,都当认真审视自己言行举止,以自己怜悯善良、包容大度的胸襟与风度,为宁静校园的“去暴力”,为孩子们不受误导地健康成长,发挥好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正能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