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马逸”与接地气

  《吕氏春秋》记载了“孔子马逸”的典故。说某日孔子出游,途中马吃了道旁的庄稼,农民便把马扣留。弟子子贡去说服农民,之乎者也大道理讲了一箩筐,却把农民听得云里雾里。而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人过去对农民说:“您不是在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西海耕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农民听后觉得在理,便把马还给了他。

  故事虽小,却阐幽明微。与人交流,需了解对方的年龄、文化、职业、区域等特征,用对方接受的事实、熟悉的事物和道理去沟通,才能获得成功。对于基层一线法官,尤其是对社情民意、民俗习惯都较为陌生的年轻法官,更是需要不断提升这种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用实际行动满足老百姓的司法需求,其实就是践行人民法官为人民宗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耐下性子接地气。

  放下架子,增强群众意识。“群众利益无小事”,对于基层法院的法官,每天面对的多是家庭矛盾、抚养赡养、交通损害、侵权纠纷等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案件,案子的审理和矛盾的化解都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切实将群众观念落实在具体的司法服务中,通过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和过硬的审判业务能力,树立起司法的公信与权威,才能真正提升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俯下身子,倾听社情民意。“一方水土,一番风情”,法官如果仅仅精通法律法规,而不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社情民俗,只是机械呆板地审理案件,审执工作就难免会因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而四处碰壁,最终事倍功半。

  耐下性子,践行司法为民。有些地方由于地域偏远,生活水平较为落后,百姓的法律意识也相对淡薄,在生产生活中,往往更强调伦理关系,没有建立起法律的权威。对此,在办案时,法官务必要耐下性子,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途径、信得过的方式审理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