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一中院试点“庭审语音智能转写系统”初见成效
本报讯(记者侯劲松 □李潇) 为了有序推进各项司法改革举措,用改革的思维和方法研究破解“案多人少”等执法办案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今年7月起,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市法院率先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法院庭审实践,在法庭部署使用“庭审语音智能转写系统”并初见成效。
该系统由上海一中院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主要应用在案件开庭审理阶段,功能涵盖语音采集、实时转写和庭审笔录修改编辑等,可将庭审语音同步转化为文字并生成庭审笔录。
该系统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优势:首先,记录内容精确度高、完整度好、补充性强,改善了庭审笔录记录不全、错误率相对较高等问题;其次,与以往纯粹依靠书记员人工录入相比,节省了人力成本,减轻了审判辅助人员事务性工作压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案矛盾;最后,庭审笔录可实时生成,缩短了笔录制作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
截至今年10月底,全院已有3个合议庭试用该系统,开庭16次,形成庭审笔录16份。经统计,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该系统语音转写准确率保持在 90%以上,庭审笔录可在闭庭后即时形成,完整度达100%。有书记员在试用系统后表示:“虽然做书记员工作已经有段时间了,但是每次开庭的时候还是会担心因为录入速度不够而将当事人重要的庭审意见遗漏。使用语音转写系统后,我只需在该系统自动生成笔录的基础上,重点对一些专业术语和过于口语的内容进行修改,大大减轻了记录压力。”
下一阶段,上海一中院将认真总结试用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依托大数据技术,努力在方言识别、专业术语识别、专业词库建立和庭审系统无缝链接等问题上实现突破,进一步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不断推进数据法院、智慧法院建设。